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广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莘莘学子研学乡土中国
让更多人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总有乡情涌心头
阅读的青春更美丽
相阅春天 共读美好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时光捡漏”读书会带给大家深深感动“时光捡漏”读书会:
总有乡情涌心头
本报记者王卉
家乡的气息从书中飘散开来,家乡的记忆在书中逐渐鲜亮,共读一本书,书中全是乡音,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般亲切、温暖,心里涌起的浓浓乡情,如春风轻拂过土地那般温婉、绵延,这就是“时光捡漏”读书会成立五年来,带给会员们最多也是最深的感动。
拳拳乡情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人们心底最纯洁、最热烈的“抵达”。在第十八期读书分享会中,“时光捡漏”相约广大文学爱好者以“光影凤翔品读乡愁”为主题,再次共赴书香之约。凤翔影视爱好者刘周让先生与《老凤翔》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高有祥教授,历经四个多月时间合作拍摄制作的、反映凤翔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自然风光的专题片《凤翔》,在读书会上首映,得到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无论是《老凤翔》还是《凤翔》,大家在字里行间和光影渐变中找到了情感共鸣,也引来了网络直播间的7万多名网友在线围观。
带着美好的祝福,“凤翔”“乡情”频频出现在读书会的分享环节。凤翔剪纸传承人何伟伟从自己的剪纸情怀和文化传承开讲,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陕西广播电视台编辑雒荣利女士以凤翔今日的发展,述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国十佳农民张凌云分享自己创业故事,表达以行动建设美丽凤翔的坚定初心。退伍军官薛永利则一语道出了他所理解的家国情怀,他说:“我们这些人更愿意像风筝一样被家乡牵挂,家乡温暖春风愈得劲,我们会飞得更高更远,会把家乡的美好与变化装在眼中、记在心上。”肺腑之言感动着读书会中每一个人,来自凤翔区竞存中学的30名学生也纷纷表示,努力学习就是爱我凤翔的最好体现。
第十八期读书会期间,许多客居他乡的凤翔人在直播间留言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据数据显示,约15万名网友在直播间观看了视频,《凤翔》专题片播放量更是高达50万人次。年逾六旬的凤翔“书友”杨升琪在留言中写道:“看了不下十遍《凤翔》,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凤翔的镜头。如果没有对家乡的挚爱和热心公益的长期累积,震撼和惊艳的‘凤翔’之作就不会诞生。这是为大美凤翔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更是用真诚的爱心为故乡献上的一部沉甸甸的感恩之作。”
今年以来,“时光捡漏”读书会因疫情转为线上共读,他们开展“战疫情·‘艺’担当”抗疫主题征文活动,并在其公众号推发作品专辑25期,集中展播文学、剪纸、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类体裁的抗疫作品150余篇(部),为全市的疫情防控汇聚了文艺力量。
四月春光大好,正是读书好时节。“时光捡漏”读书会策划团队的负责人辛克又开始加紧筹划下一期的读书活动。“今年凤翔文学圈有大动作,9名本土作家的散文丛书《凤泉集》正式出版,我们计划举办线上新书分享会,让更多的读者和网友领略凤翔的魅力,让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深厚的古雍城散发更加浓郁的书香!”辛克说。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