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宝文理学子读书会:
莘莘学子研学乡土中国
本报记者段序培
    宝文理师生在学子读书会上学习交流

  自去年10月以来,每周三晚七点半,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的三十多名学子总会聚集在博文楼,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文本,进行师生间的探讨学习。
  七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在《乡土中国》中勾画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特征。如今,在多省市使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这本著作被指定为必读书目。为了更好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社会,也为了更好地将专业课运用到今后的实践中,宝文理学子利用课余时间,以读书会的形式对该书的14个章节进行了集中精读与讨论,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科学论文写作的表达技巧。“每期的读书活动中,主讲人会根据所讲章节,利用PPT等形式,进行文章结构、观点的阐述,围绕值得探讨的一些方向观点进行语文资源、其他文章以及素材的引入。”参加读书会的张璐表示,自己对主讲人“随机”提出一些存疑的地方很感兴趣,因为很多时候那也代表着自己的疑惑,经过大家的探讨,自己的疑惑尽释了。
  每期读书会都会提前安排不同主讲人,因而发言的关注点也颇具“个性”。曾担任主讲人的邓春梦看来,这本学术著作,虽然书中字数不多,每章篇幅也不长,但其中仍有一些陌生的“面孔”,需要她在备课和讲课前,对整篇内容作以了解,除了通读全文之外,还需查阅相关的资料。她说:“虽然乡土社会离我们已有一段距离,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理念仍对我们今天有益,比如‘无讼’‘礼治秩序’对当代法治社会可以作为补充。在讨论的时候,大家经常会提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或者影响,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学会了将书本知识与自身生活相联系。”
  十多期的学习与分享,同学们从初读之时的毫无头绪,到再读之时会联想当下所学,收获很多。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如今,对书中“乡土文化”已有深刻理解的梁恩齐同学坦言:“《乡土中国》中的风土人情、礼尚往来,都是中国深厚文化的体现,作者在书中探讨着‘理想中国’,我们也在探讨中体会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因为他所期盼和谐融洽的‘乡土中国’也是我们的愿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