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在书写中遇见
读纸质书是一种享受
◎王恭
  人类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电子媒体高度发达,尤其是内容展示的方式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国人真正用来读纸质文字的时间在不断减少,从全世界各国人均年读书量排名中国居世界位次的逐年下滑就可见一斑。其实,我一直感觉,读纸质书真是一种享受。
  读纸质书可在阅读中划重点记金句。我个人体会,从接受知识来讲,读纸质书效果会更好。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要获取知识、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阅读无疑是获取知识、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便捷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读纸质书更是这一方式的最佳选项。当你读一本文学书,就是与书中的好多人对话,你就会在故事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体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读到书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段、章、句、词,就会情不自禁地用红色作出标记,划出重点,写上感悟点评;当你读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你在思考中会自觉地做笔记摘录,掌握书中的精华精髓。这样日积月累的阅读,就会厚植你的精神财富,或在你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在文案写作中能够得体、贴切地应用这些名言金句,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升。多读读纸质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对作品就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
  读纸质书可在阅读中质疑、思考。读纸质书要注重“知行合一”,就是要在阅读中不断质疑,就是坚持我们常说的批判性学习。只有在质疑批判中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你自己的东西,这才叫真正的学习。在读书中质疑、思考,就如同我们把读书的内容看成是一个漏斗上面的口,其实经过漏斗通到下面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你得过滤掉很多东西,真正吸收的才是自己有用的东西,才会变成自觉的实践,使知识变成生产力。对此毛主席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纸质书可激发写作灵感。有一位著名的设计师曾经说过:“我发现,所有的阅读都能激发灵感。”这句话把阅读的价值明确告诉了我们。灵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只有读书越多,灵感才会被激活,人的创造性才会越强。裕固族诗人妥清德说:当你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忽然迸发的亮点,一定是和自己的经验产生共鸣的,可以激发写作灵感。在今春宝鸡居家防疫期间,我还真感受了一次读纸质书激发灵感的体验。我在读曹东勃《在城望乡》一书时,突然激发了自己在农村成长的记忆,在灵感促使下,我写了《乡愁——涝池辘轳井》《快乐的山庄记忆》《记忆中的粮食印》,还写了防疫随笔《疫情阻挡不了春暖花开》。在读许倬云著的《西周史(增补二版)》、杨宽著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何志虎编著的《西周的历史与文化(上下册)》等学术著作时,我完成了一篇《青铜矿源与金道锡行》的科普文章,分别被省市报刊和网络平台刊发,在朋友圈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使我对读纸质书更加充满信心。
  读纸质书可惬意地享受闲暇时光。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电子书和纸质书文字内容也都一样,为什么还要读纸质书?我认为,这就像人们吃精致正餐和简单寡味的快餐一样是很有差别的。现在社会人们休闲假期较多,如何利用闲暇时光是很有讲究的。古人读书讲“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就是指读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其实,闲余时间给自己安排一个相对安静、比较完整的时间,比如读半个小时甚至读一两个小时,沉浸进去,慢慢品味,既享受了惬意的时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怡情养性的效果。
  读纸质书还有养生长寿的功效。耶鲁大学一项耗时12年关于读书与长寿的试验研究成果表明,50岁以后,读书越多越长寿。该研究把50岁以上的3500人分为3组:一组没有阅读习惯,一组每天坚持看书半小时,另一组坚持看书的时间更长。得出的结论是:与不愿意看书的人相比,每天坚持看书半小时,死亡风险可降低17%,超过半小时,风险更低,降低20%。研究人员还将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存活年限进行了对比,发现读书比不读书平均多活两年。看来世间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很多,唯读书不可辜负。
  迷茫了,书能明智;疲倦了,书能解乏;枯燥了,书能添乐;痛苦了,书能疗伤。我提议大家还是多读纸质书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