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边动笔墨边读书
◎杨舟平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受徐先生“读书法”的启发,我把我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边动笔墨边读书”或者叫“边读书边笔记”。
  读书于我,毫不夸张地说就像吃饭一样,每天都离不开。我的这个读书习惯大约是从上初中时就开始了。对文学及历史从小就喜欢的我,自然特别喜欢读文史类书籍。文史类书籍离不开人物、时间和事件,记忆再好,时间一长,书中的人物及所处的年代、所经历的故事就容易模糊。而我从小既爱听父母讲故事,又爱将我听到的、读到的故事分享给小伙伴们听。为了能长时间记住我读过的故事、听到的故事,父母亲在我上初中后就教我边读书边做笔记,把书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故事用笔记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我听完父母亲讲的故事,还有从收音机里听了“小喇叭”节目播出的故事,我也做了简单笔记。目的是为了能完整地把故事复述给和我要好的小朋友们听,当然也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好为人师”的虚荣心。父母亲见我能听他们的话,坚持读书记笔记,就常鼓励我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没想到几年下来,我竟然积累了三四本笔记,里面密密麻麻、歪歪斜斜地写着只有我自己才能看得清、看得懂的读书、听故事的笔记内容。现在想起来,这些尽管零散的读书笔记对我后来的学习、工作还起了不小的作用呢。小时候背下的唐诗、宋词、好的词句,哪怕当时不理解,但现在用起来依然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这也许是另一种“童子功”吧。
  上高中直至后来在我的学习深造过程中,我一边读书一边笔记的习惯一直没变,变的是我做读书笔记的内容。我的笔记内容很杂,好的成语、诗句、句子,名人说过的话,甚至我感兴趣的方言、俚语、歇后语等我都要记下;我疑惑的问题、新的观点、理念、新的知识点,包括一些生活小常识、小妙招等,凡是我认为新奇的、有价值的我都一一记下。攒到现在,我的读书笔记本摞起来可以和我比高,几次搬家我都没舍得扔掉。
  记得上高中时我爱读报,但当时学校又没有图书馆,报纸就张贴在学校院子的读报栏。读到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时我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边读边记。后来,怕同学们笑话我的举动,就在读完报后第一时间返回教室,趁记忆还清晰,赶紧又补记到小本子上。
  我还有个习惯,闲了就爱翻翻我的读书笔记本,一来可以温故知新,丰富我的大脑储备;二来也寻求创作灵感,一句话、一个成语,哪怕一句诗,常常会给我带来写作灵感。
  近年,我还有个习惯,就是把我所看过的书,包括阅读电子版文章中生僻的字、我不认识的字或者容易读错的字,一一摘录出来,通过查字典,注上拼音,写上字义,再造一句话。为此还专门建了一个“生字本”。闲暇时翻翻,至少降低了以后读错字、写错别字的概率。
  我平常读书时喜欢坐在书桌前正儿八经地看书。书旁一壶茶、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做读书笔记。偶尔也躺着看书,但旁边一定得有笔记本和笔,遇到精彩处,哪怕趴在床上也要及时记下来。如今已是电子阅读时代,通过网络阅读时,比如刷手机,我依然坚持着边看掌上文章边做笔记的习惯。
  凡是我的书,我还喜欢阅读时在书上做批注,在重点的地方画上圈、杠、点、钩等各种符号,甚至编上一二三四等次序,便于之后理解、记住。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我还有一摞读报的剪报本,摞起来也和我近乎一般高。报纸上的好文章,我读后就剪下来,再分门别类贴到废旧的杂志上。我把剪贴的文章分成了文学类、文化类、法律类、养生类等几大类,分类虽不够严谨科学,但我自己明白如何辨别。闲暇时也翻翻看看,其乐无穷;每有会意,竟欣然忘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使人明理、增智、博观、进步、醒脑、冷静。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有益身心,利于事业。读书的方法有多种,无论是著名的“朱子六条读书法”“顾颉刚三要读书法”还是“陈从周的杂读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