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铁道兵与清姜军工城
吕恭
  从1953年到1963年,铁道兵先后有三支部队驻扎在宝鸡市渭河南岸清姜路以东的地段,为宝鸡市清姜“军工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
  宝鸡从抗战时开始,经过五六十年代,直到如今,交通枢纽优势都十分明显。铁路方面有陇海线、宝成线,公路方面是1936年就建成川陕公路的起点。所以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共和国成立初期,都是工业重点布局发展的地域。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抗战期间因路经宝鸡住过几日,于是便有了一篇有名的《“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的文章,文章写到宝鸡既是陇海铁路的终点,又是川陕公路的起点,于是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就有一些工厂被拆迁抢运到宝鸡建厂,又把生产出来的物资通过公路运往战略大后方川渝地区,支援全国抗战。茅盾亲眼看见了在宝鸡车站货场上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和抢运出来的工厂设备,被装上汽车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地通过川陕公路运往四川……
  到1955年,国家“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由于宝鸡属于国家“大三线”地域,于是就有两个大军工项目落户宝鸡,一个是生产精密航空航海仪表的宝成仪表厂,军工代号38号信箱;一个是生产军用民用雷达设备的长岭机器厂,军工代号43号信箱。地点就在宝鸡市渭河南岸可以直通川陕公路的清姜路上。那年8月,这两家军工厂开工建设,第一批来到的建设者都是全国各地如沈阳、大连、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大工厂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给他们做动员时强调支援大西北,建设军工厂,那里的条件艰苦,需要做好吃大苦的思想准备。然而,当他们下了火车,乘着胶轮大车被拉到清姜路厂区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座座青砖红瓦、坐南朝北、三面有屋的小院,还有长条状的排房,规模很大,一眼都看不到头。进到屋里,地面都是砖铺地,而且南北通透,采光条件很好。
  原来,铁道兵第一师比军工厂建设者早了将近两年就来到了这里。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志愿军陆续分批分期回国。铁一师奉总参谋部和志愿军司令部命令,于1953年11月胜利班师,由朝鲜北道香山郡造阳里回国进驻陕西省宝鸡市,参加宝成铁路建设。那时,从朝鲜回国的部队,满身都是荣誉,无论驻扎到哪里,都极受欢迎。宝鸡市知道铁一师要进驻,就直接把冯家塬以下、清姜路以东很大一片平坦的地段划给了铁一师。更为重要的是,1954年3月,经总参谋部电复铁道兵领导机关,同意在宝鸡市组建铁道兵第一指挥所(军级建制),负责指挥铁道兵第1、3、4、6、10师和独立桥梁团,担负宝成铁路东(河桥)略(阳)段修建任务,并于1954年5月12日,由铁一师同时担负的宝鸡铁道兵营房建设工程举行了开工典礼。
  于是,在宝鸡市清姜路东的一大片广袤的地段上,由铁一师担负的营房基建任务开始建设。营房采用苏军营房的建筑图纸,宝鸡市支援的地域面积也很大,方圆约1.5公里都是铁道兵营区,以坚固耐用整齐的平房为主,同时也建了几座二层小楼,由指挥所、师部、师医院等使用。同年,就在铁一师调往“鹰厦”线的前后,铁道兵司令部将原驻沈阳的铁道兵91速成中学(1956年改称铁道兵文化学校,故以下简称为铁文校)迁往宝鸡市,进驻原铁一师营区。铁文校虽然也是一个师级单位,但人数编制不到三千人,远没有铁一师那么多,学校只占用了约三分之一的营房,其他营房经过军地双方高层交涉,便支援了宝鸡清姜城早期两大重点军工企业建设者居住。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写的军工厂的首批建设者刚刚抵达,就能住进很正规苏式建筑营房的情况。
  二
  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一代老军工大多已离世,目前在世的最小也都八九十岁了,第二代老军工也过了退休的年龄,就连铁道兵这个兵种也并入铁道部快40年了。但军工二代都还记得他们的父辈,过去常常回忆起当年住进铁一师营房的幸福感:“我们当年人一到,那可都住的是人家铁道兵支援的营房啊!”“瞧瞧人家铁道兵那营房,那规模,那质量,那个实用,可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啊!”我的那位文友就告知她的一个朋友,从小就是住着铁道兵的营房长大的,经常玩的地方也有铁道兵的操场。她熟悉的同为军工二代的人中,有过她朋友这样经历的还不少呢……
  就这样,铁一师走了,铁文校来了。这一大批大城市青工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些外地的新鲜气息和新潮的生活方式,再加上铁文校也驻扎在“军工城”,宝鸡清姜“军工城”也就自然成为青年人十分向往的地方。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48号信箱、81号信箱、88号信箱等好几家军工厂也都陆续建起来了。上级便从最早的38号信箱和43号信箱中划分出一部分铁道兵营房给新建的企业,据说48号信箱的八现场家属区就是铁文校的部分校区。于是,在清姜路这一带的军工厂差不多每家都有了铁道兵的营房。企业多了,人口也达到了几万人,于是清姜路就变成了真正的“军工城”,这些军工厂天南地北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各地的不同特色,尤其是上海人多,因而这里也叫“小上海”。上世纪60年代,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领导同志都先后视察过“军工城”的重点企业,清姜“军工城”当时的确是个令人非常羡慕的地方。
  到1962年冬,铁文校接到上级命令,撤销铁文校,以原铁文校干部搭架子,组建铁5师25团。从陕西的西安、咸阳、宝鸡地区和甘肃招收新兵,铁5师也从各团抽调了一部分技术骨干和老兵补充25团,25团团部就设在铁文校。新兵到后,就在铁文校大院和宝鸡地区周边进行新兵训练。新兵训练到1963年4月结束,整个25团随即开拔黑龙江,配属铁3师参与修建嫩(江)林(海)铁路建设。至此,铁道兵在宝鸡驻扎的部队全部调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