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乡愁涝池、辘轳井
西府居家维读风习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西府居家维读风习
维,有“保持”“继续存在下去”之意;读,指看书学习。“维读”就是保持崇尚书香、读书学习的风俗习惯。如今我们提出建设“书香陈仓”,城乡出现图书馆、阅览室,形成全民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细想起来,现在建设“书香陈仓”是对过去传统居家“维读”风习的延续。
回顾西府过去“维读”风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门匾”警醒。古时,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平民庶户,家居的街门(进户门)和庭堂门上都有或砖雕、或木刻、或直书的门匾,匾额多是“耕读传家”“维耕维读”及“树德务滋”“教养兼施”的词语,这既是“家世”(家庭的固有形象、世业、门第)的彰显,又是居家目标的追求。警示人们除“维耕”以外,更要重视“维读”,希望子女进入“士”(知识分子)的行列,所以,在居家中特别注重“营造书香”。
二是家庭藏书。书,历来被看作传播知识与文明的精神食粮。家庭藏书不属于收藏范畴,而是普通家庭必备之物。西府地区在上世纪40年代,一般中等偏下的农民家庭都有藏书,多为《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还有历史方面的《纲鉴》线装本,《四书》和《三国演义》《薛丁山西征》等小说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医药、历书等。可以想象,大户人家藏书就更多了。
三是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长辈对晚辈,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所进行的教育,大人干什么,让子女就跟着干,教家中子女学吃饭、走路、说话,教子女晚辈学种田、做工、读书、做人、处世、交友等等。
四是给子女请师傅,或送子女进私塾,拜师受教。当时,西府差不多一两个村子就有由大户人家开设的私塾,让自家孩子或邻里孩子就读、认字、学书法、学计算、打算盘,读《三字经》《百家姓》《朱子格言》《七言杂字》等启蒙书籍。
宝鸡民俗学专家李福蔚认为,西府居家维读风习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最基本的传统职业有四大类:士、农、工、商。“农”是最普遍的,十有八九。由于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农”地位很高,居第二位。在过去,农民把种田看作正经营生,对别的职业视作旁门左道,且有一种道德自豪感,他们说:“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工”指小手工业者,从来都是农业的补充,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工具和用具。有的“工”单列成行业,多数是农民闲时所从事。而“商”地位最低,且历史上屡受抑制,认为它不事生产,只在流通中赚钱,觉得商人来钱容易,来得蹊跷、不踏实,甚至认为是骗来的。加之儒家的“义利”观,形成对商人、商业的贬抑。唯一超越“农”地位的职业是“士”,知识阶层,读书人是一个特殊阶层。读书,本不是一种职业,而仅是一种谋取职业的训练。古人认为,“读书”是谋取饮食温饱走上仕途的捷径,是一般人实现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封妻荫子理想的唯一道路。所以,作为普通百姓,为了改善家境,都在努力“读书”。因此,“营造书香”风尚是传统居家中的必然之举。
当然,今天的我们强调居家读书,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提升阅读品味、阅读能力,以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这在古人居家“维读”的传统风习之上,又提高了一个大的人生境界。
(选自《宝鸡民俗集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