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乡愁涝池、辘轳井
西府居家维读风习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愁涝池、辘轳井
王恭
近年来,“乡愁”一词似乎成了媒体和社会话题的热词。若有人问我最难忘的乡愁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涝池、辘轳井。
“尘外闲寻行乐地,平生欢处是吾乡”。对任何一个从农村出来到社会上打拼的人来说,特别是久居他乡后,怀念故乡的心绪会随着年龄增长愈来愈浓烈,因为那儿有着与自己扯不断的亲情和真真切切的乡愁记忆。
这几年,我多次参与市上农业农村部门和有关县区乡村振兴政策及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讲课,会常常引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离开生养我的村子40多年了,每年家族中有婚丧嫁娶之事也会回到老家,每次我都会在这块土地上搜寻着我少年时心中乡愁的载体——涝池、辘轳井,因为它们是我记忆中难以磨灭,也最能代表我对家乡真切的记忆和深深的爱的事物。涝池
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叫下仁池,听名字就与涝池有关,村子地处乔山南麓的“旱腰带”上,少雨缺水,过去只能靠天吃饭。村上的涝池收集雨水的真正用途,是用来饮牲口。老一辈口口相传村名来历的版本是说村子南面有一个大涝池,有一年岐山遭遇大旱,一年多时间天没下雨,邻村的涝池都干涸了,唯有下仁池的涝池里还有水。邻村养牲畜的村民都到仁池村的涝池担水饮牲口,族长和村民信奉“水火不拒人”的古训,对前来取水的邻村乡党并没有阻拦。或许是应验了“久旱有久雨”的农谚,眼看村上涝池水就要见底的当儿,突然天降甘霖,涝池水又满了,周边邻村的涝池也有了水。为了感恩下仁池村老乡的仁爱之心和赐让涝池之水的大恩大德,周边村子人就把这个村子叫仁池了。
整个村子北高南低、坐北朝南,涝池就在村南的低洼处,面积约有两亩,外观看上去像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东北角和西北角是两个入水口,西南角是溢水口,当夏天大雨使涝池水满后溢出的水,会从这个出口流到村南的南坝沟。在生产队时期,涝池的东北岸是一队的饲养室,西岸是二队的饲养室,涝池为两个生产队的五六十头牲口提供着生命之水。其实乡村的涝池除过饮牲口外,它还像一块“海绵”,发挥着逢涝蓄水、遇旱可浇灌部分庄稼的功能。
涝池也是村上孩子们无师自通的天然游泳池,是村童们夏冬季节最快乐的游乐场,我的狗刨式游泳就是在村上涝池学会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像冬天特别冷,涝池会结厚厚的冰,孩子们在冰上疯玩滑冰,乐此不疲。
涝池还是村子里男人们的天然澡堂。夏天农活时间长而且繁重,农人们汗流浃背,太阳落山,夜幕降临,辛劳了一天的男人们,站在涝池岸三下五除二脱掉衣服,“下饺子”似的跳进涝池,在狗刨式游泳中洗掉全身的疲劳,然后回家酣睡。涝池同样是村子里的“婆娘会”,女人们白天围在涝池岸边支好搓板,用手使劲地揉搓、用棒槌捶打着衣服,伴着皂角的水沫,联结着左邻右舍,飞溅着家长里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包干到户后,生产队的牲畜都分到户了;再后来有了农业机械,农户也不养牲口了,饲养室也被拆卖了,涝池就再也没出现过牛马驴骡光顾痛饮的壮观。
每次回到老家,想起昔日涝池岸边的快乐场景,我都会站在涝池原地感叹良久。
辘轳井
古人称家乡叫“乡井”,远离故土、浪迹天涯叫“背井离乡”,这足以说明辘轳井是最能代表故乡的形象符号。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可以说辘轳井遍布我国北方的乡村。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发明了辘轳。在家乡,饮用井水是乡亲们生活的基本常态。在还没有实现户户通自来水的年月,说到辘轳井,成长在农村或到过农村、年纪稍长一些的人们,都见过或会想起日常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这个家庭取水设施。乡亲们日常饮用的井水来源于地下水,要借助辘轳来取水,辘轳就是由杠杆演变而来的取水工具之一。辘轳井就是由辘轳头、支架(井台)、井绳等构成的民间汲水设施。
用辘轳打水是个技术活。农村八九岁的孩子学干家务,第一件技术活就是学会把水桶套在辘轳绳头(农村人叫“掹弧链”)的铁链扣件上,然后把扣牢的水桶放入井中并使水桶接触水面。在把水桶放入井中时,是靠水桶的自重和下降的加速度。有些人放辘轳时用左手扶着辘轳面,让水桶缓慢下降。但也有人不用手扶,任其重力加速下降,叫“放野辘轳”。这种动作危险较大,大人们不会让小孩去做。正常取水当水桶触及井下水面时,再用手把井绳左右摇摆一下,这样水桶口就会向下,才能把水桶灌满,这时就可以摇动辘轳把,把水桶绞上井口。
村上每户的井深,大体都在七八丈左右就会出水,那水是不添加任何净化剂的原生态天然纯净水。即使在气温三十多度的盛夏,用辘轳打一桶来自大地深处、没受到任何污染、甘甜可口、清凉无比的井水,会感觉清冽透骨。如果你是久饮加有漂白粉、净化剂的自来水的城市人,痛饮一次刚用辘轳从井下打上来的原生态纯净水,你会顿觉心肺通透,十分惬意。在农村人还没用上冰箱的年代,辘轳井也是家庭简易冰箱。在炎热的夏天,用辘轳放下去一个西瓜,半个时辰之后再吊上来,西瓜便会清爽透心。特别是夏日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水井旁边吃着西瓜,享受着夏夜习习的凉风,聊着生活,憧憬着未来,真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田园诗画。
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已不知道辘轳井为何物了,即使知道的,也大多是从影视剧里看到的,或是在书画、摄影作品中看到的。有时真心希望这个曾经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古老汲水工具,不要彻底退出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舞台,应予以保护或加以修缮,让它永远成为我们乡土文化中最有分量的历史记忆。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