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廉政广角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凤翔泥塑,泥土绽放的幸福花
面皮的味道
一棵树的悼念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棵树的悼念
◎冯积岐
冯积岐:岐山人,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西安。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先后在《人民文学》《当代》等发表中短篇小说250多部(篇),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逃离》《村子》《凤鸣岐山》等15部,并出版8卷本长篇小说文集。曾获柳青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这棵树守在我们村子的村口。这是一棵白皮松,它的树身雪白雪白,如同皎洁的月光,恬静、安详;树身三人合抱不住,高大、伟岸;树冠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落地的树荫厚厚的、圆圆的一圈,仿佛一个巨人盘腿而坐。站在十几里以外的岐山大塬上,远眺我们村里的松树,它的光芒像箭一样穿透薄纱般的雾岚,越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其形象依旧清晰、明朗,一点儿不模糊,一点儿不暧昧。无论近看远眺,它都是坚定、坚毅的,给我们村远行而归的人信心和信念。
这棵白皮松是岐山县的景致之一,也是我们村里的标志。没有人测算过它的树龄,我小时候,村里的老人就说它是千年松。我们村属于先周墓群区,也许,它的根基就扎在先周。我曾经在小说中多次描述过这棵白皮松,将它想象成一棵能开口说话的人树。我也曾虚构过,我的祖母为保护这棵松树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事实是: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陆军学校第七分校在距离我们村三里路的周公庙开办,因为军饷不足,军校的官兵常常偷偷地去附近的村子里拆庙伐树。他们几次到我们村,试图伐掉这棵白皮松卖钱,但最终没有。也许,他们畏怯它的高大,畏惧它历经千年沧桑的古老。松树逃过一劫,活到了现在。
小时候,祖母常常牵着我的手在树下捡拾松子和脱落的松树皮。树皮或像飞鸟,或像牛像马,或像山像石,这些树皮很有形象感。我的童年有记忆的不少日子烙印在松树下的青草地上,站在树下,可以听见,松涛声如吟似唱、如歌似诉,郁郁葱葱的松针间仿佛向下滴落绿色的汁液,绿了我和祖母,也绿了我的心灵,我的心中仿佛是一片绿草地。
我们村里的老人一茬又一茬白了头发胡须,老去了,下世了,我在松树的注目中走过了童年、青年和中年,开始变老。可是,那棵白皮松却依然神采奕奕、翠绿如初,它似乎和衰老无关。
就在前几年,松树突然衰老了,树皮大片地脱落,松针枯黄了,落掉了,不再续长,树干光秃了,由雪白变为灰白,由灰白变为黑色。那黑色的枝丫贴在蔚蓝色的天幕上,如伸出去的手臂,在呼喊。老远看,白皮松像一幅水墨画悬挂在天地间,有悲壮的美感。
我们村里的人为了悼念这棵树,为它立了碑,刻写了碑文。我回到故乡,站立在松树前,回想起它当年的雄壮、英武,心中未免有一种悲伤感:这么顽强的松树,它历经了无数次的雪虐风蚀,怎么说死就死了?既然有生命,就有死亡,凡是生命,都难逃这一定律。白皮松死了,可是,它依旧那么伟岸、那么刚直,不屈不弯,守在村口,被村里的人们记在心里。这才是一棵树的真正价值。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