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交通运输
第04版:文学周刊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专 题
第08版:专 题
标题导航
|
年的时代变迁
又见麟游杂粮
虎笔筒与虎茶杯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又见麟游杂粮
◎徐岳
冬谚云:三九四九,闭门抄手。说的是冬季最寒冷的日子。今年三九,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封城,西安人更是宅家死守。腊八一过就是年,心里想着这年咋过呀?一天,敲门声响了,一种新鲜感立时袭上心头。开门一看,三个戴红袖章的女青年立在门口,说,我们是小区的,给你送杂粮来了。我连声喜呵呵地说,啊,谢谢!谢谢!
待回到客厅打开礼盒一看,一袋金黄的苞谷糁子,一袋浅咖啡色的荞面。
哪个县支援西安的?看了礼盒上的字,急喊老伴儿,赶紧,麟游送的杂粮来了!
因为“麟游杂粮”四个字,立时从我心里唤起一段回忆:远在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个“三年困难时期”,母亲曾把我们家多年喂猪剩下那淋过醋的“醋糟”,与野菜糅在一起给我们吃。这能有啥营养?再后来,妻子得到一个信息,把一双布鞋给娘家的爹,拿到麟游换回苞谷,我们的碗里隔三岔五地才见到了一点真粮食。从此,我在心里开始改写着“麟游是个穷山区”的旧概念。
我和麟游真正地面对面,应该说是近几年的事:我去那里画唐代就有的夫妻银杏树时,地点就在已经荡然无存的麟游老县城里,满眼是一大片丰收在望,且已开始了收获苞谷。今天,他们给我送来的苞谷糁子,莫非就是那块土地上出产的?果真我们会有这样妙的缘分?
麟游荞麦,那是麟游大地上的俊媳妇。她浑身穿件透明而嫩红的连衣裙,待她身上点缀了小白花的时候,也就变成一位具有成熟美的贵妇人了。如果我们还让她回到五谷杂粮的座位上,到了深秋季节,就能看到她那黑色的果实——荞麦,呈立体三角形,自然不再是贵妇人了。它成了五谷中最具奉献精神的人类的朋友。褪下来的轻轻的荞麦皮,是“胀枕头”的尤物。闻着荞麦香睡觉该多么舒坦,又能醒脑清火。从荞麦皮里剥出来的净仁仁,可以做成两种不同的食品:如果是荞麦糁子,经过复杂的加工,可做成又白嫩又软活又筋道的凉粉。又因调料配制的差异,味道又有天壤之别了。麟游地方最多只讲酸辣麻,我曾亲眼看到成都一碗凉粉要放18种调料。说远了,回来再说如果是荞麦面,最红火的是打搅团。“搅团要好,七十二搅”。舀一老碗,浇一勺汤汁,戏曰“水围城”。舀一勺搅团,倒入漏勺,漏入水盆,又戏曰“鱼鱼”。浇了浆水,即西府名吃“浆水鱼鱼”是也。还得绕回麟游说我与荞麦的相见相识。它是我画麟游安舒庄的槐荫树时,在一个山湾见到的。我又想,这一袋荞麦面,是不是像那一袋苞谷糁子一样,我也早在麟游见过它的今生?老伴看了说,虽然封了城,又下不了楼,但咱啥都有了,白米细面不缺,蔬菜不缺,昨天才说缺点杂粮,今天就送来了,还是麟游出产。咱岐山人就讲究吃人家麟游的苞谷糁子荞面搅团。说苞谷糁子黏糯,荞面搅团筋道。我今个中午就给咱打搅团,臊子是才燣下的,有臊子汤更提味。
听完老伴的安排,我想,不论是金色苞谷,还是荞麦面粉,能千里迢迢来到我家,我总觉得很有缘分。苞谷、荞麦的种植者是麟游人,我是岐山人,是受益者。岐山北邻麟游,有说在历史上两县为地界发生过纠纷,后经两县的老爷坐下谈判,划定了地界,并在接界的那地方立碑纪念。我小时听村上人说,从此那个地方被人叫作“两个老爷面理处”,又叫“交界”。每遇灾情的时候,他们总要设法来充实我们生命的活力。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是不是也有遥远的两个老爷曾经面理的关系?“和为贵”,这不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吗?我小时听老年人说,那里过去立的碑上刻了幅画,画面是两个老爷面理的形象。这画出自谁的手笔?可惜这一切都无从考证了。但“交界”还在,交谊常存。
年关受惠,心里一下子暖和多了,还是乡情添年意啊!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