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年的时代变迁
◎史飞翔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记忆里,旧时的新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那一天喝了腊八粥,人便开始“望年”了。小孩子们从这一天起,掰着手指头,天天在心里倒计时。每每这个时候大人们便会问,想不想过年?想。为啥想过年?吃白馍砸核桃。“吃白馍砸核桃”——这便是我对年的最初记忆。在那些个缺衣少食的年月能吃上白面馍,能从爷爷、奶奶炕头的小笸箩里抓取几颗红枣、两三个核桃,便感到是莫大的幸福与欣喜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扫灰、蒸馍、杀年猪、买年货。扫灰、蒸馍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更多的是关心杀年猪、买年货。买年货往往是在腊月二十以后。这时的集市叫“年集”。年集最热闹,除了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年画、鞭炮、对联、灯笼以及各种吃食之外,还会有耍杂耍的。年集标志着年一天天地在接近,因而年味也就越来越浓。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除夕终于来到。在吃过年夜饭之后,孩子们便开始走家串户地去讨要“压岁钱”了。那时的“压岁钱”可比不得今天,最多也就是五毛、一块。即便是如此,到头来数目还是不小哩。绝大多数的“压岁钱”都让我敬了嘴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作开学后购买书本、文具。
  大年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一大早,早早地就睁开了眼睛。一年中唯有这一天不用大人叫,自己能起个早。穿上新衣服,叫上小伙伴,挨家挨户地去看谁家门前燃放的鞭炮纸屑最多,谁家的对子(对联)最鲜艳、内容最好。
  旧时的新年,尽管物质匮乏,但人心热闹。人们敲锣打鼓,耍社火。走街串巷,荡秋千。更有电影、大戏。张灯结彩,欢天喜地。这样的光景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是正式过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过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年货”就是几张票,而且还得排老长的队才能买回二两食油、二两白糖、半斤白酒、一斤猪肉。如今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网上购物,还帮你送货上门,有啥“年货”买不来呢。过去回家过年最让人犯愁的是票难买、车难乘、路难行。如今飞机、动车,朝发夕至。加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出行简直是方便极了。过去,孩子们一年到头盼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穿上新衣服。如今,人们更多的是讲究养生,要吃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现在城市里很多家庭连“年夜饭”也不用做了。一家老小到大酒店、大宾馆吃“团年饭”,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拜年”的形式也由以前的串门拜年改为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更有“文化拜年”“科技拜年”。“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吃罢年夜饭唠唠嗑,走走亲戚串串门;现在过年五花八门,有的全家人旅游过年,城里人到乡下过年,乡下人到城里观光,甚至是出国游玩。即便是串门聊天,也不再是这家长、那家短,谈论的是外出打工、科技信息、致富经验。至于“过年”的文娱活动那更是丰富多彩。春节联欢晚会、贺岁大片、新年音乐会……各种文艺演出层出不穷。除了游玩,越来越多的人也把过年当成一种“充电”的机会,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里尽享“知识盛宴”“文化大餐”,愈来愈成为一种时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在年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年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