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序培
当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导报》在头版头条《作家话读》栏目以多半个版面推出散文《书页里的光阴》时,王英辉欣喜异常,百感交集。当年还是小小少年的他,就曾以一篇《同桌》摘得该报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银牌。
从十五岁获奖到二十岁出版散文集,从昔日的忠实读者到今日的专栏作家,在追逐文学的道路上,王英辉走了二十余载。
书香袅袅伴成长
王英辉接触文学作品很早,年幼时家里高高的书橱是他平日最留恋的地方。祖父王效文曾做过编辑,无论是经典古籍,抑或文学名篇,他多能一字不落地背诵给爱孙小英辉,鼓励他多读经典,多增加知识储备。那时同龄人还不知朱柏庐为何人时,十多岁的王英辉已经将《朱子家训》牢牢记在心间了。寒暑假里,学习的间隙,王英辉还听从祖父的教诲,系统临摹了《孝女曹娥碑》等名帖,练就了一手好字。用老人家的话讲,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必须诗文样样都通。
每当王英辉有文章发表在《辽宁青年》《作文》《青少年文学》等公开刊物上,祖父便会按照报刊社的汇款单数目,再奖励他一份稿费。不到二十岁时,他便结集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桃花悄悄红》,成为当时省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美文篇篇写真情
谈及写作,为人豁达、性格率真的王英辉坦言:“我写自己想写的人和事,表达的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出生在周原土地上的王英辉,作品中也充斥着浓郁的周秦文化、厚重的故土情怀。去年,他第二部散文集《书页里的光阴》出版,著名作家徐岳曾评价王英辉的作品有爱故土、爱周人、爱凤鸣、爱乡味、爱民俗等“九爱”。
王英辉的散文《乡味是一瓮醋》,首发《西安晚报》后,经中华书局主办的《中华活页文选》转载,被全国十多个省选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令他的浓浓乡情香飘大江南北。他的文章多次在征文大赛中摘得奖项。《怀乡记》《心底的那抹温情》《舌尖上的乡思》等作品相继在《延河》《橄榄绿》《当代青年》《文化艺术报》等报刊发表,这些承载深厚历史记忆、饱含真挚情感的诗意文字,深受读者喜欢和赞扬。《宝鸡日报》开设的《陈仓新美》专栏,多次选登他的文章,他也因此被西府广大读者所熟知。
爱心拳拳献公益
盘点宝鸡文艺界的能人,王英辉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曾参与陈仓诗社《陈仓诗草》的编辑,筹建宝鸡楹联学会并出任创会秘书长,还担任过市职工作协理事、宝鸡文学网站站长,连续多年主持网站事务及年度文学奖评审工作。如今,他不仅被推选为岐山县作协副主席、渭滨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还担任着岐山县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在《中国文物报》《东方收藏》等报刊发表近百篇文史随笔。作为宝鸡上善公益联合会理事的他,还多次参与“致敬老兵”等大型文艺演出总撰稿,并为山区儿童捐赠著作。
王英辉如一抹清辉,在文苑里默默地挥洒着光和热。他先后走进宝鸡文理学院、岐山中学等校园,为师生作《让读书成为习惯》《不负光阴不负华年》等主题报告,畅谈自己创作心得,引导他们增加知识积累,多练笔、勤写作。
逐梦二十余载,王英辉并未停下脚步:“我还有一个本土文化随笔系列的创作计划,将进一步挖掘书写周秦文化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