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彩陶:华夏审美意识产生的源头
  陶器的发明
  “耕而制陶”“埏埴以为器”,这是古书对炎帝发明陶器的描述。
  陶器的发明和大量制作,是继人类用火之后在饮食方式上的一大革命。它不仅大大便于谷物的炊煮、食用和运输、贮存,而且改变了先民们用火熏烤杂食的方法,代之以用火隔着陶器蒸煮谷物和肉食,极有利于消毒、灭菌;用陶器储存谷、水和液态食物,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贮存过程中的损耗、污染和霉变,促进先民们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的变化,大大丰富了农耕文化的内容。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器皿。它是用可塑性较好的黏土作为原料,通过成形、干燥、焙烧而成的制品。从用途上看,主要有日用陶、艺术陶和建筑用陶,其中发现最多、使用最普遍的则是各种盛贮器和炊饮器。
  陶器的制作成形有手制法和轮制法两种。手制法是比较原始的方法,直接用手捏制而成,一般器形极不规整。轮制法是比较进步的制陶工艺,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然后借助轮盘转动的力量,用向上拉的方法使之成形。
  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以上,黄河流域陶器烧成温度较高,一般在900℃~1050℃。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标志着人类对火的掌握的物化与具象化,标志着人类定居与分居的开始,也标志着文明的创造和传播。它的出现,很快地广布于华夏大地,并深入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贯穿个人生命的始终。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创造,便没有后来瓷器的异彩纷呈和壮丽辉煌,而彩陶艺术则成为华夏审美意识产生的源头。
  彩陶
  仰韶文化以彩陶著称,过去曾被称作“彩陶文化”。彩陶的制作方法是:先制好陶坯,待其半干时,用不同的颜料在陶坯上绘制花纹,再入窑焙烧而成,这时花纹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脱落。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反映了这一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概貌。同时,这一时期的彩陶又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艺术品之一,无论从造型还是纹饰来看,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人们通常容易将彩陶与彩绘陶器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彩绘陶器是以彩绘作为装饰的陶器,它与彩陶的区别主要在于绘彩与烧制的先后次序不同。彩绘陶器是在焙烧完成的陶器上施加不同的彩料绘画,所以花纹极易脱落。
  彩陶纹饰颜色主要有赭红色、黑色和白色。经过对花纹颜色的光谱分析,赭红色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色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白色基本上不含元素。据推测,赭红色所使用的颜料可能是赭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的三氧化二铁,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赭石及研磨工具。黑彩所使用的颜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白彩可能是配入溶剂的白瓷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一种最重要的陶器。由于其造型丰富多姿,图纹绚丽多彩,既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物,又是具象地展示当时人们审美观念和意识的精美艺术品,因而成为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
  (摘自《宝鸡历史文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