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原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省作协理事、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丁晨
面对着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我每次都怀着复杂的心情,但印象最深的是这三次。
一次是在三河交汇(黄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陕西、山西、河南)、三路共通(铁路、公路、水路)、三桥飞架(铁路桥、公路桥、高架桥)的风陵渡。风陵渡自古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塞。从天而降的滔滔黄河水,汹涌澎湃,惊涛裂岸,在内蒙古河口镇急转南下,咆哮着,一直由北向南,冲穿漫长的秦晋大峡谷,在这里形成一个大旋流、大转折,蓦然改变方向,一路向东奔流。正如《题风陵渡》诗,短短几句,道尽了风陵渡的山河形胜: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另一次是在河南郑州邙山黄河游览区。这里河床宽阔,河水平稳、舒缓、凝重,黄河大桥飞架南北。桥下的黄河水失去了上游的飘逸,河水混浊,水流声沉闷,不慌不忙地继续向东流去,仿佛是一个步履维艰、饱经沧桑的老人。
两次面对黄河,我都默默地站着,默默地凝视着。什么都没说,什么都不想说。再一次是在陕西宜川县东50公里处的壶口,观赏黄河瀑布。壶口两岸,万仞大山,滚滚黄河至此,河床由四五百米宽,突然收缩到四五十米,奔腾倾泻之势,突被一把巨大的“壶”聚住。黄河所有的能量都从这“壶口”迸发出来,猛然跌落几十米到河槽中。黄浪四溅,飞沫冲天,轰鸣巨响,势不可当,形成极为奇特、壮观的黄河瀑布。正如《壶口咏》所赞:
源出昆仑衍大流,
玉关九转一壶收。
双腾虬浅直冲斗,
三鼓鲸鳞敢负舟。
桃浪雨飞翻海市,
松崖雷餐倒蜃楼。
鳌头未可建党钓,
除是羽仙明月钩。
夏季的壶口瀑布,雨水频繁,飞流直下,奔腾呼啸。方圆数十里,水汽遮天,势如山崩地裂,声似炮轰雷鸣。随着阵阵的轰鸣声,翻起的浊浪跌落下来,如雾如烟……据说,下午两三点,可看见一道缤纷的彩虹,接通壶口胜迹于九天长空,令人神往。我并未看到彩虹。彩虹虽美,却是短暂的、虚幻的,黄河才是永久的、真实的。眼前的黄河水依旧混浊、怒吼、咆哮,泥沙依然积淀得很深、很重。
但这一次,面对黄河爆发出的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概,我不禁心旌浮动,不由得沉思、联想和感慨。
透过浑黄的瀑布,我似乎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也看到我们民族的苦难和负担。凝视着高挂的瀑布,我举起双臂拥抱了黄河,并爆发出:“啊,黄河,我看到了你!”
哦!黄河,您孕育了世界上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漫长、博大的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现了在黄河支流渭河流域的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分布于豫、甘、陕等地域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在山东半岛的龙山文化等。大约在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部族最强大,史称“中华三祖”。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创立了华夏文明,也就是中华文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均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四渎之宗”,为“母亲河”。
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邻近地区的就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就在黄河支流近邻渭北塬上。安阳殷都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也都产生于黄河流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的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大都产生于黄河流域。北宋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仍处于重要地位。
当然,我们都知道,黄河曾以“中国之患”“害河”闻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黄河的水患难以治理,水利也难以开发,洪水、干旱、风沙、冰凌、内涝、盐碱这六大灾害,给黄河流域的人们带来了血泪。
新中国成立后,在“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根据不同的水文、河道和地质情况,人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改造、治理和建设工程,逐渐结束了黄河多灾多难的历史。像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人称黄河“龙头”的青海龙羊峡水电工程,全国“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改善兰州市北大门生态条件的兰州大砂沟建设,山西省“引黄入晋”水源龙头工程的万家寨水利枢纽等大型项目,都是成功综合治理、综合利用黄河的典型工程。
三门峡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在几十年间,它经过多次改建,已实现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它充分汲取三门峡工程的经验,可长期发挥调水、调沙、兴利除害,防洪功效可靠,不仅可以拦蓄特大洪水,还可根据下游防洪需要,适当控制中小型洪水。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的“六大灾害”,黄河两岸人民饱受苦难,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在黄河冲穿的秦晋大峡谷西岸的陕西省,为了彻底改变现状,三秦儿女历时近十年时间,分期分段建成了全长828.5千米的陕西“一号公路”——沿黄公路。这条天堑变通途的南北大通道,北起浩瀚无垠的毛乌素沙漠,南接“华夏之根”的西岳华山脚下,濒临黄河大峡谷,犹如黄河边上的一条绚丽的金丝带,串联起了榆林、延安、渭南地区12县市72个乡镇1220个村,直接受益220多万人。沿黄公路还把西岳华山、“三秦锁钥”潼关古城、合阳洽川湿地、韩城司马迁祠、黄河龙门、壶口瀑布、佳县白云山等50余处名胜古迹连在一起。这条沿黄路成为一条致富路、民生路和旅游观光路。三秦儿女用劳动跨越世界级工程难题,把脱贫致富的希望,送到黄河边上的偏远村庄。
黄河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却曾给中华民族带来频繁灾难;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使古老的中国当之无愧地位列世界“文明古国”的队伍,可也一度使现代中国翅膀沉重,起飞艰难。
“我们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面对世界上最桀骜不驯的黄河,我们这个民族饱受苦难,倔强不屈,战胜苦难,展现出了对黄河的敬畏和谨慎、认识和研究、改造和治理、开发和利用的艰辛求索历程……
啊!面对黄河,我是既混沌,又惊醒;既沉重,又激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