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市场监督管理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宝鸡文物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本市新闻·广告
标题导航
|
荧屏热播节目中的宝鸡元素
《我的美丽乡村》聚焦西府村庄
《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展示凤翔木版年画
《课间十分钟》走进诗经周原
《中国国宝大会》讲解国宝何尊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课间十分钟》走进诗经周原
■本报记者 张琼唐晓妮
今年5月中旬,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三季)“《诗经》三千年来被最多名人推荐的诗集”播出。节目聚焦周原诗经文化,约一半外景取自宝鸡,文化学者和主持人采用实地走访的形式,来到周原品读诗经。
“三千年前,周天子以礼乐治天下,先民们将日常的喜怒哀乐唱成了歌。而当时的采诗官手摇木铎,行走于田间阡陌,悠游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寻找流传民间的歌谣小调,将人们在桑树底下歌唱的欢乐疾苦,镌刻成诗……”随着主持人诗意的讲述,镜头展示着周原的河流、山川和田野。
今年3月5日,深圳卫视摄制组一行10人来到宝鸡,他们第一站就奔赴《诗经》发源地周原。随后,又前往秦岭、六川河、嘉陵江源头、大散关、刘家村等地拍摄,并在周原品读了《周南·关雎》《豳风·七月》《大雅·绵》等多首经典诗篇。
节目播出时,分为爱情、植物、人与土地三个主题,探寻《诗经》背后的人文故事,颇有静气,令人回味。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马俊江站在周原田野上,说道:“周人的历史真的是一路走来,他们一直在迁徙,古公亶父在周人历史上贡献很大,他带领周人一直在寻找新的栖居地,在渭水边找到了生存的地方定居下来。周原很广大,这里有水有草有野菜,各种植物都在很好地生长。《周南·关雎》也是水边的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欢乐的春天有鸟叫,有春水,有漂浮的荇菜……”
读诗之余,摄制组还拍摄了农人播种、唱秦腔、演社火等西府人的日常生活。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渭清受节目组邀请,共同品读周原诗经文化。在刘家村,摄制组偶遇农人种辣椒,农人说,要依着天气,惊蛰育苗,谷雨移栽,麦子一收获,摘下辣椒上市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耕作经验。《诗经》中就有按照节气规律耕耘的篇章,王渭清说:“周人的先祖后稷就是以农业见长,在《豳风·七月》里,人们的农事活动从春耕开始,修理农具、下田,老人小孩送饭到地头,其实这里头是农耕祭祀的仪式。古人讲究遵循自然规律,什么季节种什么,这是人和自然之间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山川、流水、麦田、悠悠读诗声……这期节目沉静地展现了周原诗经文化的深厚、悠长、美好,并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品读佳作,让人倍感亲近。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