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民政专刊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宝鸡文物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鸾翔凤翥笔随心
市艺术剧院亮相央视《中国考古大会》参与录制五期节目
建起社火博物馆
宝鸡画家绘出百米秦岭长卷
宝鸡的地名文化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宝鸡的地名文化
宝鸡地处关中西部地区,雄踞西北门户,险扼西南咽喉,是一块山川壮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宝地。炎帝在此生息,周王朝在此发祥,嬴秦在此崛起,汉唐时期是京畿辅佑之地。宝鸡地名文化就是在宝鸡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积淀的,不仅特征鲜明,而且从中可追寻民俗历史的渊源。
首先,从地名的地域性特征来看,地名中的通名用字最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特色和方言特色。由于宝鸡地处关中西端、渭水河谷、黄土台塬,是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虽然大部分地名多是普通的地名用字,如村、庄等,但也有许多独特的地名。尤其在地名用字的采用和命名习惯上很能反映地域特色,黄土台塬地带用“塬”,如:冯家塬、桑树塬;河流地带用“河”“湾”“坝”“泉”“峪”,如:太白河、凉水泉、沙坝;山谷地带用“沟”“堎”“塄”“山”“坳”“坪”,如:消水沟、园子坪;交通要道地带用“店”“铺”“驿”“集”“桥”,如:红花铺、东河桥;寺庙宫观用“寺”“庙”“宫”“观”,如:钟楼寺、磻溪宫。除地名用字外,命名习惯的不同也会造成地名区域性差异,如村名常在姓氏后加“家”,或在“×家”之前或之后加上某种特点的成分,如:仝家崖、车家门前、蔡家坡。
其次,从地名的传说性来说,传说多指民众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辗转述说,代代相传,成为公众认可且固定的说法而流传后世。传说主要是关于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而地名由来中带有解释性的故事在地名文化中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传说突出的特点是它与特定的自然或社会事物相关联,以明确的“这一个”人物、地方、史事、风俗、自然物或人工物为对象,借以创造多种多样的故事。传说不像神话那样只以原始思维为基础,而是在原始时期以后繁荣发展,直到现代仍有新的创作出现。传说是产生很早的一种故事题材,可以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各种口头的或文字性的传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历史,补充了史料的不足,甚至是各种历史事件的佐证。地名由来的传说其功能亦如此。
再者,从地名的故事性来说,故事性多指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东西。民间称讲故事为“说古今”,代代相承,口耳相传。地名由来多是一种口头散文叙事,口头故事根据口头讲述所作的文字记录,是由口头形式派生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有很大的群众性,受众很多,觉得有趣。差不多每个地名由来里就有一个故事或多个故事。
第四,从地名的稳定性特征来看,从人类进化史角度来看,用语言交流经历上万年,有记录语言的符号已有七八千年。为了记住生存地、居住地、迁徙地,便都给做了记录的符号,这个记录符号便是地名。地名由历史传承而来,地名的命名一旦确定且公布使用,一般不能随意轻易更名。多数地名几千年不变,这是因为一个地方的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关系到一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保持它的稳定性。因此,国家对地名的命名、更名管理十分严格,有一定申报审批手续,不得擅自决定。
第五,从地名的历史性特征来看,地名本身就具有记录历史的文化功能,它不仅承载着此地域的地形地貌,而且承载着此地域的人文内涵,是人类生存的文化进程和文明程度的见证。如“神农”一名涵盖着炎帝的生平,“京当”一名装载着周人发祥的史实;“牧马村”记录着秦人崛起的轨迹,地名的“营”和“务”标志此地驻过军和征收过酒税;“驿”“铺”和“店”是交通要道上“邮递”“官员行旅”的站口、驿夫换马之地。又如地名中有“关”字的多为军事要塞,驻军坚守之地。“五丈原”“葫芦峪”记载着蜀相诸葛亮行军布阵对峙魏军的战争史;又如“礼村”在“京当”之南,为周人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成为各封国文明向往之地。“虞芮问礼”“虞芮之讼”的故事流传千古。
(摘自《宝鸡民俗集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