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一碗乡愁
◎赵瑜
  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绪呢?很难准确地称量。乡愁是轻的,轻如流水的声音,或者是麦田里的几声欢笑;而乡愁又是重的,沉重到一粒麦子便可以压垮一家人的身体。那些忙碌不堪的夏天并无多少诗意,苦难累积出来的收获,仅仅够喂饱我们的半个童年。那另外半个呢?正饥饿地在田野里奔跑,寻找野果子。
  然而,乡愁就诞生在这种有些酸涩的语境里。那些汗水湿透了的日子,那些收割、播种,以及在泥土里埋下的种种幻想,被时间晒干,成为一些扁平的名词,变成了父母亲口中的“收秋时”和“夏忙时”,成为一种食物煮熟时的味道。
  这些乡愁的分类分别是:泥、锄头、打磨、收割、堆积、炊烟、盛开、捡拾、成群结队地吼叫、劳作、不堪、欢喜、尘埃、戏剧、冰棍儿、露天电影、河流洗去的争执……还可以再列举下去,几乎,每一项劳作都是一节又一节教育课。
  食物是乡愁的来源。每一次看到手工做的馒头,便会想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不论我在城市生活多久,这些乡村记忆都不会减少。它们像是被压制好了的标本,就储存在我记忆的某个抽屉里。这样的抽屉里一定还存着一碗手工面条、一碗玉米糊。当然,还有冬天的月光和夏天的狗叫声,有慢的一切,包括时间,包括流水的速度、鱼的样子以及我们永远也走不出的乡音。
  故乡分配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相似的。食物塑造了我们,也拘囿了我们;食物温暖了我们,也占有了我们。
  每一个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人,首先要战胜的是乡村塞给我们胃部的记忆,这些记忆便是乡愁,它们顽固,而且充满了我们记忆的角落。这些乡愁,通过我们和食物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抵制着其他我们并不熟悉的食物,我们被这些乡愁捆绑着,我们依赖这样的乡愁,我们喜悦于这些熟悉的味道,就像依赖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一样。
  乡愁里有我的亲人,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以及我的哥哥,也有我的乡邻。无论离我多远,他们都在塑造我。
  一想到他们所关心的事情,我的世界便被平均。我是由我的现在和我的过去组成。同样的道理,他们也是由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过去组成,我的过去和他们的过去是在一起的,这无法回避。我的过去和他们的过去像一团泥泞一样。可以说,我最为无知的童年是叙述的一种侧面,也掌握在他们的叙述里。这种像数学逻辑一样清晰的关系,佐证了我和我的故乡的关系。
  (选自《散文》)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