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瑶瑶
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秘莫测的“小宇宙”——大脑,我们身体各器官的活动都需要它的参与,但你知道大脑是通过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来发挥功能的吗?据有关资料统计,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脑细胞死亡后是不会再生的。
脑细胞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每早抢救1分钟就能多挽救190万个脑细胞,脑功能就会得到越高的保全机会。作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陕西省临床重点专科、宝鸡市重点专科的市中心医院大神经内科,它设两个科室和一个康复医学科,科室的医生被不少患者称为挽救脑细胞的“大脑卫士”,他们每天同时间赛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关键字:早17分钟拯救大脑细胞
4.5小时、270分钟、16200秒,你可以做什么?这也许是你和朋友逛个街、吃个饭的时间。而对于发生脑卒中的人来说,则是关系他生命时间和生活质量的“黄金4.5小时”,是影响他能否得到最佳治疗的关键270分钟,更是决定他今后以何种状态生活的宝贵16200秒。
如果人的脑动脉堵塞后,每延迟一分钟溶栓,就会让190万个脑细胞坏死,这对于医生的医疗技术和反应速度是个考验。60分钟、42分钟、17分钟……在神经内科,有一群分秒必争的“大脑卫士”,他们一次次刷新了医院的溶栓纪录。
今年4月,46岁的吴某忽然感觉右脸麻木,右腿无力,右胳膊也使不上劲儿。家人将其紧急送到市中心医院后,针对吴某的症状,神经内科主任李永强认为,吴某从出现症状到医院未满4.5小时,正处于溶栓治疗脑卒中的黄金期。“尽快溶栓治疗。”随着药物缓缓注入吴某体内,17分钟后,奇迹发生了,吴某右胳膊可以抬起来了。
溶栓时间仅用17分钟,这个数据彰显着救治的效率。“每缩短一分钟,病人的生命就多一分保障,康复就多一分希望。”李永强介绍说,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时间窗”,只要抓住黄金时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脑组织功能。换而言之,脑卒中急救,抢救的既是生命,也是未来的生命质量。
据了解,2013年,市中心医院大神经内科入选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科室不仅设立了卒中门诊,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脑卒中筛查纳入日常诊疗中,还通过抗栓治疗、降低胆固醇、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有效措施防治脑卒中。据统计,医院平均每年为6000余名患者成功进行脑卒中筛查。
关键字:快
如果患者溶栓效果不理想,就只能被宣判“死刑”了吗?那倒未必。市中心医院大神经内科在全市率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让不少患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得从2015年说起,吴某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左侧肢体无力。被送到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经和神经内科会诊后,神经内科主任张建军判断患者可能是心脏血栓脱落后到达脑部,形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好在患者发病时间未超过6小时,而且头颅CT也未见出血,可以考虑紧急进行介入下脑动脉内取栓手术。但这是首例脑动脉取栓术,风险不言而喻,同时还存在术中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的可能。经家属同意后,张建军和团队对吴某实施取栓。手术开始了,一根细如发丝的特殊导管从患者大腿穿刺,然后在仪器的配合下,让导管顺着动脉直达患者的脑部病灶,建立起安全通道后,再用取栓装置“抓捕”堵住血管的血栓,让血管恢复畅通。手术后不久,吴某神志清醒了,左下肢也能抬起来了。
张建军打了一个比方:“其实取栓就像浇地一样,水渠堵住后,地里的庄稼只能旱死。但及时打开水渠通道,趁着庄稼还没旱死的时候浇上水,很多庄稼还是可以返青的。”他说,医生在有效的“时间窗”内,把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就能避免患者偏瘫。
发展至今,该科的脑血管介入技术更加成熟,由个别医生“主刀”,到团队协作,每个医生都能“主刀”。据统计,科室年均介入检查和治疗500多例。神经内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令人叹服,更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一颗医者仁心。
10月8日晚,60岁的李某出现意识不清,左侧偏瘫,家人发现情况不妙,将李某送往市中心医院就诊。考虑到患者有脑出血病史,不能溶栓,于是决定动脉取栓,但在取栓过程中,医生王军文发现李某的弓上血管扭曲,导管很难到达头部。“股动脉这条道路受阻,能不能从颈动脉直接入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军文的脑海里闪现。由于这种穿刺方式在宝鸡根本无经验可循,王军文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取得联系,次日凌晨随车前往西安。到达西安后,王军文并未离开,而是作为助手参与这场“战斗”。“对患者实施颈动脉穿刺取栓术。”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制定的手术方案与王军文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堵塞脑血管的“罪魁祸首”被成功取出,血管通畅了,这时,王军文才松了一口气。早上8点,刚回到宝鸡的他又投入到查房中。“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王军文告诉笔者,他尽自己所能,就是希望病人有好的预后。当然,能够参与那次手术,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关键字:细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危害。而康复是有效降低致残率的方法之一,可以说康复是神经内科链条的最后一环。
“看到一个个半身不遂的病人能够站起来,甚至走路出院;看到一个个失语失智的病人,经过言语训练,可以说出几个词语,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满足。”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魏小利的一席话让笔者对康复医学中心有了全新的认识。可能不少人认为康复就是帮助患者锻炼胳膊、腿,这其实是比较局限的理解。“康复医学不只包括肢体运动锻炼,还包括语言、认知、吞咽训练康复等诸多方面。”魏小利说,他们主要针对偏瘫患者,在病情稳定24小时就介入早期康复,目的就是使病人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逐渐消除心理和功能障碍,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尽可能回归社会。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早在1989年,医院就成立了康复病房,一开始只给脑血管疾病患者做康复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小利的眼光没有局限于神经内科,而是将视野投向全市。多年来,康复医学科注重加强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并于2014年成立了康复医学科,目前已成为全省规模大、康复治疗项目齐全的康复专科之一。
50岁的王某因脑梗后遗症导致吞咽障碍,喝水都无法下咽,只能采取鼻饲管进食。为帮助王某提高生活质量,科室给其做了吞咽造影,确诊王某吞咽障碍是因环咽肌出现问题所致。为此,康复医学科针对王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周三次的康复计划,决定给王某实施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魏小利介绍,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其实就是将一根球囊导管经口腔或鼻孔插入食道,确定球囊到达环咽肌部位后,然后向球囊内分级注水,持续扩张环咽肌以恢复其功能,同时再配以电刺激治疗。第一次治疗,能咽唾液了;第二次治疗,能小口喝水了……一点一滴的进步为王某注入了越来越多的信心。又经过一周治疗,进食的鼻饲管彻底拔掉了。
“在最佳时间内接受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对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但大家只关注药物治疗,对康复治疗的接受程度仍然很低。”魏小利说,长久以来,康复医学经常被认为是一个“辅助科室”,其实,康复医学科早已和临床各科室密切联系,通过早期康复介入,实现了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并行,帮助患者提高疗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神经内科的“大脑卫士”心里只想着一定要打赢这场“战役”。于是,他们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较量,不求别的,只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康复,这是他们每次从“战场”上凯旋的最好证明,也是对他们每个人莫大的鼓舞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