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邀请小学师生开展主题活动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保管者,是展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艺术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被誉为公众的“第二课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一座以集中收藏、展示周秦青铜器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结合馆藏文物资源,以“关爱青少年、文化惠民生”为宗旨,开发了“青铜乐坊欢乐行”“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和研学体验课程。累计举办各类社教活动300余场次,参与者达万人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教育工作大众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从文物艺术价值入手增加博物馆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观众进入博物馆展厅,基本依靠眼观耳听来了解文物展品的外在特征和其背后的前世今生故事。但一座博物馆或者一个展览,陈列着成百上千件的文物,观众数小时的参观,不是每件文物都能让人记住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更是这样。
针对这一实际,在社会教育活动策划和设计时,就要围绕文物陈列展览中的重点文物的外形,让他们以手绘、雕塑等方式动手体验,加深对文物外在艺术特征的认知和理解,增加感性的体验和认识。
“青铜乐坊欢乐行”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创特色的社会教育活动,经过四年的实践和探索,根据3岁到18岁孩子的身心特点,策划了“我行我塑——捏青铜器”“金剪生花——剪青铜器”“黑白艺术——拓青铜器”“铜画世界——画青铜器”等系列手工体验活动,从文物的造型特征、纹饰艺术、历史价值等,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青铜器文化,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赞赏。
“我行我塑——捏青铜器”创意手工活动,首先带领学生在展厅进行知识导入,近距离观察青铜器造型和特征,之后在讲解员指导下,学生用色彩鲜艳、易塑形的泡泡泥,创作五彩缤纷的鼎、簋、尊、爵等青铜器。通过捏青铜器的手工体验,让孩子对青铜器的器型、分类、用途有所了解,感受青铜器造型之美,体验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
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博物馆教育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从传统节日入手,策划以青铜元素为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将青铜文化有机融合到传统节日里面,能全面盘“活”青铜文化的元素,打破人们对博物馆严肃刻板的印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特色体验活动,融趣味性、教育性、知识性于一体,实现了传统节日与青铜文化完美的结合,创作了特色的青铜灯笼、青铜香包、青铜月饼,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节日文化的精神大餐。
正月十五元宵节,博物院推出“青铜灯笼闹元宵”活动,创新设计了青铜鼎、青铜簋、青铜宫灯等造型的灯笼。当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做着独具特色的青铜灯笼时,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亲子情感交流,也给元宵节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真正达到了博物馆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目的。一盏盏火红的青铜器灯笼映照着节日的笑脸,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在博物馆度过一个吉祥、快乐的元宵佳节。
农历“五月五”端午佳节,博物院开展“浓情端午‘粽’在参与”活动。根据馆藏文物设计的青铜“鼎”“簋”等特色的香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现场给孩子们点雄黄,系五彩绳,感受端午节的习俗。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缝制青铜香包,共同享受端午节的幸福和快乐。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博物院特别推出“DIY手工制作月饼”活动,以“鼎”“簋”“尊”为造型,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青铜月饼,在体验制作传统月饼的同时,也品尝到独特的“国宝味道”的月饼,感受家乡灿烂的青铜文化。
同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三八”“六一”“十一”等节日,也推出相应的节日教育活动。这种从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入手,策划开展的社教活动,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节日里,既打造了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又唤醒了民众对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使公众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振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结合历史课程教学增强博物馆教育的独特性和针对性
为了进一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突出其历史价值,让教育活动入心入脑,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等活动。为了让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成立了周秦文化宣讲队,举办文物知识讲座,策划编排了《铜镜里的故事——三乐镜》等历史话剧,走进宝鸡的中小学,给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历史话剧课,以直观形象有趣的教育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学生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故事和价值,达到了多重教育效果,同时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爱国教育职能,让学生在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第二课堂”里的青铜器系列教育项目以沉浸式教学方式,满足了孩子们求知欲和亲子互动的需求。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们对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