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副 刊
第04版:聚焦东京奥运会·广告
标题导航
|
绽放在夏日的“青春之花”
学以致用让文物“活”起来
传承精神将红色力量化于行
潜心研讨唱响非遗新乐章
传播知识彰显青年担当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宝鸡文理学院学子民俗寻旅:
潜心研讨唱响非遗新乐章
本报记者段序培
拥有“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美誉的陇县,其陇州小调作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独特的唱腔和优美的曲调无不彰显着陇州文化的魅力。七月中旬这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循着石岭山中密集的鼓点,深入河北镇东坡村,寻访陇州小调传承人,了解陇州小调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沿着葱茏飘绿的千河南岸,和着轻柔的吟唱,与天成镇王马咀村当地老一辈传唱人面对面深入交流,深切感受陇州小调的文化底蕴。
他们是由宝鸡文理学院12名学生组成的“陇州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学工部副部长马睿、化学化工学院团总支书记郑雅月、学生辅导员马智超的带领下,顶着高温酷暑,先后在陇县文化馆、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陇县秦源小学非遗工作坊等地进行参观调研。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述、认真观看非遗视频、静心阅览文献,充分了解陇州地方非遗保护项目。陇县文化馆馆长苏黎明、当地音乐人陈晓明等欣喜地迎接着自己的“知音”,把自己对陇州小调的认识和见解跟“知音”交流分享。
跟随着陇州社火脸谱传承人杨秉权的讲解,这群年轻人被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品的技艺和文化震撼着、吸引着。陇州小调传承人杨德录和老一辈陇州小调挖掘人王安义老人,将陇州小调的历史渊源和演唱技艺娓娓道来,讲到动情处,现场就给大家吟唱起来,抑扬婉转的音律、独特的唱腔和优美的曲调让师生们沉醉在这一古老的技艺中。队员们仔细记录、认真聆听着非遗故事,深度了解着陇州小调的发展渊源,探寻着陇州小调的发展前景。经过深入交流,队员们一扫前期对陇州小调失传的担忧,还结合所学专业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通过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为陇州小调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的建议。带队老师马睿谈道:“这次调研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希望通过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为陇州小调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发挥宝鸡文理学院服务地方的优势,促进县域文化深度发展。”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