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西北工业大学学子青铜之旅:
学以致用让文物“活”起来
本报记者王卉

  青铜器何尊因铭文中第一次出现“中国”这一词组,成为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国宝。在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大门处,就矗立着一尊巨大的何尊雕塑,而这件国宝的出土地宝鸡,自然也成为师生们心之向往的地方。7月中旬,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了一支青年学子实践队,带着学以致用的目标,来到了有着“青铜器之乡”盛誉的宝鸡,开启一段文化实践之旅。
  当实践队全体师生来到位于扶风县的周原博物馆,他们见到了周原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考古学家罗西章老先生。年过八旬的罗老精神矍铄,得知这些年轻人为青铜文化传承而来,格外高兴。在师生们的邀请下,罗老分享了自己在周原发掘文物、创建博物馆以及修复文物的故事。当师生们得知宝鸡出土的墙盘,记录的事迹同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相吻合时,不禁啧啧赞叹。
  师生们一边认真做着笔记,一边专心聆听着。“阳燧是西周时期人们借助太阳光来取火的器具,这也说明距今3000多年的古代,中国人就有了太阳能应用技术。”罗老的讲述,让队长李袁梦大开眼界,他之前也曾去过很多博物馆,但都没有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令他震撼,这些青铜器历经沧桑,却难掩其精湛的制作技艺,看过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他对宝鸡的青铜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此次西北工业大学的文化实践之旅,就是要队员们坚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初心,利用所学的计算机建模、开发等技术,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而宝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队员们学以致用提供了宝贵素材。他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传统工艺,正在搭建多款如小程序等现代化文化传播平台,力求实践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正因如此,当队员们来到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便立即被这里的“模范”工艺吸引。
  “以模制范,以范铸器。大到青铜器的外貌形态,小到其表面的花纹线条,都是由模和范决定的,所以‘模范’就是青铜器的铸造准则……”研究所所长董子俊向队员们讲解着“模范”及其文化内涵,而队员们也动手实践尝试着制作泥范,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和“模范”精神。此次实践之旅,周原博物馆仅是其中的一站,但这里已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带队老师曾超副教授所说:我们被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折服,更被青铜器承载的文明和智慧折服,希望更多中国人来到周原这片大地,传承文明,启迪智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