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双减”之后还需有对策
刁江岭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来一片叫好声。但是“双减”之后,孩子交给谁?教育部门还得认真研究对策才行。
  出台“双减”政策,孩子们最高兴。如今各种培训、辅导班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不仅平常的双休日被占用,寒暑假也不得闲,有的甚至放了学,晚上还要去上课外辅导班。各种作业也是铺天盖地,不但各门功课都有家庭作业,有的辅导班也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很多家庭作业没有任何意义,重复进行抄和写,不需要动脑筋思考,有的家长都在帮孩子写作业,这样的作业还不如不布置。
  家长们也欢迎“双减”政策,既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又缓解了焦虑情绪。如今的课外辅导班,价格不菲,一节课少则近百元,多则上千元。我市某外语培训机构,每周一节课,一个学生一年学费近万元,这还只是一门课。有的孩子参加了校外辅导,成绩提升不明显,加之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成绩越补越差,不仅孩子着急,家长也急。每个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一次灌输太多的东西,孩子消化不了,自信心受挫,难免会出现畏难、消极情绪。如果大家都不“拔苗助长”了,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关注点也就不仅仅是成绩,还可以兼顾更多差异化的特长。
  但是,“双减”之后,孩子们想提高自己某方面能力怎么办?笔者建议,教育机构提前规划好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学校、少年宫、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资源,给那些想学习才艺、温习功课的学生,提供各种便利,让他们按需选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