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倍感亲切的白衣天使
——访军休干部郭秀英

  本报记者麻雪
  “八一”前夕,在宝鸡市军干所,记者见到郭秀英老人,对她的第一感受是“亲切”。她在部队当了34年的军医,参加过解放战争,从一名护理员、护士,成长为主治军医、副主任军医。她具备“白衣天使”最可贵的品质——有耐心、很温柔;同时,她更具备一个军人应有的品质,坚毅、顽强。
  郭秀英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黄县,1949年1月入伍,1950年1月入党,荣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1次、小功1次,荣获嘉奖1次,并2次被评为五好护士,1983年离休。
  1948年9月,济南解放,黄县来了解放军,家里分了地,能吃饱肚子了,郭秀英家的生活一下子好起来。所以,当部队医院在当地招兵时,18岁的她就偷偷报了名。当父母得知她报名参军后,母亲咋都不让去,因为她是个女孩子。思想先进的父亲最终同意了。后来,村里好多人知道她参军,走的时候敲锣打鼓来欢送。
  “那个时候觉得当兵可光荣了。”郭秀英笑着回忆说。新军装上身,郭秀英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军人。作为医院的护理员,在行军的过程中,她们随时随地学习简单的急救和护理知识。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救治伤员的情景。郭秀英随部队到了南京,当时她们落脚在一个叫彩石镇的地方,临时医院就建在当地的学校里。有一天晚上她们刚躺下,班长喊道:“伤员来了,快接伤员!”她们急急忙忙爬上山去,见当地老百姓已经将几名伤员抬到了山上的庙里。“当时黑灯瞎火,伤员身上到处黏糊糊的,我用手一摸一把血。我当时吓坏了,从小到大没见过这么多血,但还是摸着黑开始对伤口进行包扎。”郭秀英说,当时有一个伤员说想喝热水,这可难住了她,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喝口热水很困难。当天外面下着大雨,我看远处有光亮,赶紧跑到一个老乡家去讨了点水,踩着泥泞跌跌撞撞回来,总算让伤员喝到了水。
  战争紧迫时,郭秀英也需要到前线去抬伤员。缺少担架,她们就借老百姓的门板用。没有抬伤员的人,她们四个护士姑娘就自己抬,万分小心地走在稻田边湿滑、狭窄的小道上。
  在救治伤员时,难免会遇到因为过于疼痛而发脾气的伤员,郭秀英心里明白,这些人都是为了人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才流血负伤的,所以,她以最大的耐心、能力救治伤员,安抚伤员的情绪。
  郭秀英一直珍藏着一枚古铜色的纪念章,那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这些年,她又陆续收到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这一枚枚纪念章代表着无上的荣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