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党的恩情一辈子都不能忘
——访军休干部俞金贵

  本报记者祝嘉实习生张珂骞
  “那颗子弹救了我的命。”7月27日,在市军干所,92岁的军休干部俞金贵讲述自己战斗经历时说。
  俞金贵1929年12月出生,江苏如东人,1948年1月入伍,1949年2月入党,参加过多次战斗。荣立三等功3次、四等功7次。
  俞金贵说,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这65天里,他每一天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其中,最让他难忘的是一次“拼刺刀”的经历。那时,战役刚打响不久,他们奉命在徐州姜公山阻击国民党新五军部队。
  “当时,守阵地的是九连和我们八连,后面的部队还没有跟上来。敌人发起进攻,第一波我们刚守住,第二波又来了,我的战友中,很多都负伤、牺牲了。”俞金贵回忆说,“看到一个敌人离我还有五六步的距离,我从战壕里跳出来,准备跟他拼刺刀。我左手习惯性地托住枪膛,右手下意识地摸到扳机,扣下去,枪响了,面前的敌人应声倒下了。”
  俞金贵说,以前这种情况,他的子弹都是不上膛的,这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上了膛。正是这个巧合,让他幸运地捡到一条命。因为在右前方,还有一个敌人准备扑过来,而他只是一个十八九岁、单薄瘦弱的小战士,是绝不可能同时对付两把刺刀的。这意外的一枪,不仅打倒了一个敌人,也吓住了另一个敌人。
  就在这时,我军的炮弹落在敌人阵地上,俞金贵知道是后面的部队冲上来了。面前的敌人见状拔腿就跑,俞金贵跳回战壕,退下弹壳,装上子弹,瞄准逃跑的敌人开了一枪。
  转眼70多年过去了,回首一路走来,俞金贵感慨道:“我是贫苦人家出身,土地改革时,政府给贫苦人分地分粮,我们非常感激,村里13个小伙子就一起当兵了。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党给我们带来的,对于党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