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冯肖华先生文学精神
◎孙新峰
  陕西地缘文学批评学科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陕西地域文学研究先驱、陕西文学研究所开创者、著名文艺评论家冯肖华先生不幸于5月5日在宝鸡病逝。作为冯肖华先生的学生、陕西文学研究所现任所长,我万分悲痛,不愿意相信他已离去!冯肖华先生留给我的精神遗产很多。他身上有着陕西学人共通的宝贵的文学精神。
  先生文学精神主要在于:第一,具有超拔的陕西地域文学批评学科建构意识和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先生毕生身体力行,像钉钉子一样,瞄准时代前沿、瞄准陕西文学现场,心无旁骛,埋头钻研,扎实奉献,一生只做“陕西地域文学研究”一件事,全力创建和打造陕西地域文学批评特色学科,辗转于宝鸡和西安,初心不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陕西文学研究事业。陕西文学研究成就了先生,也耗尽了先生一生的心力。先生真正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其执着的意志、雄厚的业绩,奠定了其在陕西地域文学批评领域不容忽视的学术地位。
  第二,冯肖华先生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学术思想敏锐,视野宏阔,思维通脱,古今打通,中西融合,终于从陕西走向了全国。先生从陕西文学研究出发,又不局限于陕西文学。融通古今中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术道路。我有个发现,无论是先生首创的陕西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还是他个人的书柜,里面关于陕西文学方面的书籍不是很多,大多是哲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等之类的甚至与陕西文学毫不搭边的“闲书”。先生从这些“闲书”里汲取了营养、打通了思路,来滋养和伸展自己的专长。这样,写论文思路开阔,做研究有了高度和深度,最终才由陕西走到了全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阎安有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话:你如果真是星星,哪怕坐在井底下,也是坐在天空上。冯肖华先生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冯肖华先生虽身处西北,但是他不坠青云之志,用丰沛扎实的成就,扩大了陕西文学的影响力,提升了陕西文学的美誉度。
  在此,我想强调,除了陕西地域文学研究之外,先生也是陕西最早进行中国文艺批评家研究的学者之一。先生第一本专著《当代批评家评介》对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作了梳理和部分总结,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积累了资料,给许多青年人心里埋下了文学批评的种子;其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1994年,他的《柳青人格论》专著采用人格批评和心理批评方法,对陕西著名作家、陕西文学教父柳青其人其作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畅广元、李继凯、阎庆生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学者遥相呼应,努力致力于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国化,着力构建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系。成为学校当时最早晋升的、屈指可数的副教授。进入新世纪,先生主要围绕现实主义文学,用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方法,集中展开对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一批当代中国经典作家的系统研究,梳理出了陈忠实视角、路遥文学热、贾平凹现象、红柯笔墨等文学现象,并进入真正的学术井喷期。印象中先生曾因故中断文学研究,专心教书。重新回归文学批评现场后,先生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顺利晋升教授,先后出版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20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的诗学价值》等一批高水平专著。论文先后被《光明日报》《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并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摘。申请到国家、省社科规划项目20余项。
  晚年,冯肖华先生仍然笔耕不辍,科研不歇,继续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等校发挥余热。返回柳青文学研究,同时扩展到了高建群等作家研究。其专著《柳青文学思想与文学陕军创作论》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三等奖。作为国、省精品工程项目——《柳青》电影文学顾问之一,为宣传中国文学时代榜样柳青先生不遗余力。
  第三,冯肖华先生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或者说主要理论武器是:上世纪80年代刘再复先生的“文学主体论”和“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文学启蒙思想。其专著《陕西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等可证明。记得大约在2002年,先生重返文学批评现场,第一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的论文就是《深邃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对本真鲁迅的再认识》。先生坚持认为人就是人,不要把人抽象化。文学是为人的。所以,先生坚持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批评观,也都是积极地、建设性的、建构性的。先生的批评大多从文本出发,与人为善,没有所谓的酷批酷评。
  最后,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在于奖掖后学,甘为人梯,为陕西培养和缔造了一支青年评论新军。冯肖华教授是我上大学时期的当代文学课程授课恩师,主讲“柳青文学研究”,是我校首任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更是我和我们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自觉投身陕西文学研究的感召者、启蒙者之一。冯肖华先生指导青年教师,是耳提面命、手把手地真真正正地掏心窝子指导。现在活跃在陕西评论界的青年批评家,有将近三分之二出自于陕西文学研究所专职或者兼职研究员。近两年,我校有两人入选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都是以文艺评论成就入选的。还应该提及的是,先生教子有方,一儿一女分别是国内外名校博士。先生研究生在读期间,不仅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而且考取了陕西省委统战部公务员。无论是家风传承,抑或是陕西文学批评事业,均后继有人,足以告慰冯肖华先生了!
  (作者系陕西商洛人,教授,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