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如何体现?
◎白麟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这是个终极话题。一部作品且不说千古流传,能抵御时光的漫漶和人心的考验,独领风骚三五百年就已经是奇迹了,更别说当下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各领风骚三五年已是奢望。试想《诗经》以降,三千年中国文学有多少“一时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残酷到史册上连个名儿都不曾留下!据说乾隆皇帝一生写下四万首诗词,当时定也少不得举国传诵,但终归一时的洛阳纸贵,如今哪怕让人想起一首甚或记住一句也好哇。惜岁月无情,经不起浪淘沙……足见生命力才是赋予文学作品生杀大权的致命武器!
  如何体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结合自己在创作和阅读方面的浅尝辄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关键词:情感、悲悯、语言——
  真挚的情感尤为重要。很欣赏铁凝的一句话:“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人生不易,阅读文字或落笔成文,都是在寻求心灵的慰藉、诗意的栖居,打动人的首先是真情实感,文字里渗透的深情不只是作者个人的情感,在广博的阅读中往往上升到人的共性,无论大情小爱,触动人心才是要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杜甫那里绝不是夸张,是战乱流离最真切的感受。所以说,哪怕文词简朴,只要情感真挚一样是值得珍惜的。情感——有了情,就有了心跳、有了脉动,大家自然会感同身受。
  悲悯的情怀必不可少。一个作家若不能体察黎民百姓之苦,怜惜草木虫鱼之命,对万事万物没有悲悯情怀,何以为作家?那些活在尘埃里的普通群体或个体,生存的状态、坎坷的命运、活着的坚韧……都应该受到关注。所谓大我、小我,站在大众的视角都可以书写,但要把根性的东西倾注其中,文学的力量才会彰显,作品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延续。从《诗经·国风》里的板荡正气,到屈原《离骚》的忧国忧民,再延伸到唐诗宋词元曲里众多的写实主义,这才是中国文学最值得保存的“风骚”火种,它的现实意义更应该烛照我们。大众之所以对文学经典、名言金句耳熟能详,其内核就是《红灯记》里李铁梅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要想创作一部留存于世的佳作实属不易,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至关重要的是文学的语言。古人讲“言为心声”。于坚曾说过“诗到语言为止”,虽然极端了些,却也道出了写作的绝大部分真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才让陈忠实找到了大写作的秘诀。普通人喜欢文采斐然的文字,但朴素却含有真知灼见直至震颤灵魂的语言更能直抵人心——这就是文学的语言,细节、个性、诗化……与星空、与大地,水乳交融。当然,并不是一味排斥探索性、实验性的写作,毕竟文学强悍的生命力,需要热爱它的读者世代传承!
  “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同样是对文学创作的寄望,更是文学的高标和大道!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