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衣 丝帛轻纱起轻风
本报记者于虹
  这几天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清凉的人,古人在夏天又该怎么穿呢?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在博物院《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中,有几个唐代陶俑,其中一个仕女双手并拢,面露微笑,右脚微微向外侧抬起,从裙下露出一点红红的靴头,看起来还有些俏皮;另一个男性陶俑则站着,身上衣衫领口大开。这两个陶俑的共同特点是衣衫轻薄,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古人在夏天的穿衣风格。
  在《清明上河图》中,商贩几乎都穿着短袖,有些人的小褂甚至已经和近代的差不多了。不过这样的装束不适合士大夫们,他们出门都是着长衫。长度不能变,那就只能从材料上想办法,尽量让自己穿得轻薄凉爽。明代以前的穷人一般穿葛麻,虽然比较扎(古代的粗麻和现在的麻布口袋有一拼),倒也透气吸汗。而士大夫们的夏衣可就讲究了,一般都是用丝帛做的,“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白居易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诗中所说的“葛衣”,是用葛布制作的衣服,古人多在夏季穿这种衣服,其中粗布葛衣叫“绤”,细布葛衣称“纟希”(chi),这种衣服的好处是比较透气吸汗,轻纱丝帛就更不用说了。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用料2.6平方米,仅重49克;而南宋黄升墓出土的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更夸张,仅重16.7克。在法门寺地宫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腐朽的白藤箱,箱内堆积的丝绸衣物就有23厘米厚、780多层,估计展开后面积可达400多平方米。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其中最细的金线仅有0.06毫米,这样的工艺让今天的人们都惊叹不已。在地宫中出土的一件土红色缭绫,每平方厘米经线74根、纬线28根,仅厚0.05毫米。这样轻薄的衣物,穿上怎能不凉快?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