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凤翔手织布点走出”深闺“闯市场

  本报记者于虹
  凤翔自古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其中“姑娘手”是说凤翔的姑娘心灵手巧,善做女红,手织布就是其一。但随着纺织工业机械化的发展,土布失去了与机器纺织的“洋布”的竞争优势,日渐衰微。不过今天,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手工土织布,却在凤翔区悄然兴起,并以独特的历史元素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市场上独领风骚,让千年文化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承+创新手织布焕发新活力
  手工土织布悄然兴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区级非遗传承人、田家庄镇寺头村村民宁卿惠。她返乡回家创业,收集制作木质织布机300多台,走访大山深处的老人,了解古老的织布技术,带领500多名农家妇女纺棉织布,络线、经线、刷线、纺线、织布,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谈起为啥要发展手织布产业,宁卿惠说,她做生意时认识了一位住在法国的朋友。1991年,受这位朋友邀请,她去法国旅行。在此期间,她和朋友参加了一次华人晚宴。在晚宴上,她发现在家乡被人们遗弃多年的手织布,成为当晚的“主角”,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布料的价格不仅高,而且销售非常好。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外国人眼里的“奢侈品”在家乡发展起来,唤醒这古老的技艺。
  回来后,她就和寺头村部分村民一起开始着手这件事了。
  2000年,从眉县嫁到宁卿惠家的赵海侠,被这种传统的工艺所惊艳,决定跟着宁卿惠一起学织布。宁卿惠等人在走访中发现,西府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主要是长辈给晚辈传授和织女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掌握基础的织技。凤翔传统的土布色彩鲜艳,而西山等地的土布以藏蓝色、原色为主。他们结合市场需要进行研发,花色从之前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近千种,织布机也从最开始的腰机,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可折叠便携式织布机。
  2013年,他们打开了第一个国外市场——印度,卖掉了9个工人10个月的存货;2017年又在省市县妇联的支持鼓励下,筹措500万元创办了凤翔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领农家妇女纺棉织布,共同致富。
  目前,该公司将手织布的民族元素与流行趋势相融合,开发出了纯手工制作的床上用品、围巾、香囊、男女服装等3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一二线城市及日韩等国家,2020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企业+农户土布织出妇女致富路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凤翔刮起了一股织布风。上至60多岁,下到30来岁,不少农家妇女都加入该公司,个个铆足了劲织布。赵海侠介绍:“织得快的,一天能挣100元加工费,月收入3000元;织得慢的,一个月也能收入1000多元。”
  60岁的杨小琴,年轻时就是织布的好手。前几年丈夫得了重病,花了几十万元也没治好。丈夫去世后,子女去外地打工,杨小琴独自在家。她愁肠百结,不知干什么工作挣钱还债。后来她加入该公司,开始织布,一下子找到了用武之地。据了解,一年下来,仅织布一项就为她家带来3万多元的经济收入,她对还清债务充满信心。
  该公司员工有的在公司和其他人一起干活,有的将织布机带回家,空闲之余织布挣钱。新庄河村的梁格仙就是其中一位,由于离家比较远,她就从公司领了一台织布机,将线拿回家,干完农活之后抽空织布贴补家用,每个月2000多元,既获得了收入,也方便照顾家里。
  一些贫困妇女加入该公司以后,经过努力,走上了管理岗位。今年32岁的唐会敏,因为要照顾两个老人和孩子,不能外出打工,2019年她加入该公司,开始学习织布。她努力工作,不仅掌握了织布的手艺,还学会了管理,如今在公司管理岗位工作。
  现在在该公司,很多像唐会敏一样的农家妇女,大都学会了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掌握了纺织绘图,适应职场交际应酬,成为自信、阳光的现代职业新女性。
  来该公司上班的“织女”都是当地村民,吃住在家里,上午和下午上班,每月收入两三千元。为了方便群众就近上班,公司在凤翔区建成了3个扶贫工坊,对周围农村妇女免费进行非遗培训,教授土织布纺织技艺,吸纳她们就业。大家还可将织布机搬回家按照标准生产产品,公司再进行统一回购销售,通过“订单生产+农户”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目前,解决了周边村镇2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其中脱贫群众63人,众多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政策+扶持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凤翔手织布又名土织布、老粗布。手织布技艺是一项传统的纯手工技艺,织造工艺复杂精湛,拥有几千年历史,曾在中国纺织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色彩亮丽,象征性强,图案花色寓意深刻,深受老百姓喜爱。
  “不管怎样,手织布这门手艺绝不能丢了,至少不能在我这里丢了。”在宁卿惠看来,作为传承人,她有这份责任和义务。
  但是,要把凤翔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下去并非易事。
  首先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其复杂,技术、技巧主要靠传授和互相借鉴学习,没有书面教材。
  很多人感觉织布是最难的,其实,在这道工序前,还有穿缯、掏缯、经布、穿绳、卷维等等,特别是其中一道“经布”工序掌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赵海侠介绍说,当年她为了学习“经布”这道工序,找到西山一位老艺人家里。刚开始这位师傅坚持不收徒弟,她就在艺人家里干农活,耐心劝说,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学会了这道工序。如今,会这道工序的工人也只有个别人。在花型设计上,也只有两三个人掌握了这项技艺。
  其次,织布过程非常累,如果坐在织布机前连续操作两三个小时,胳膊、腰就会发酸,甚至浑身疼。正是因为织老粗布辛苦,十分考验人的耐性,现在年轻女孩几乎都不愿意学。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府的纺织历史,了解凤翔土织布,宁卿惠打算在凤翔区田家庄镇投资建设中外民族织锦与美食博览园,意在将手织布的传统工艺进行展示、传承、整理和发扬。目前,一期已按计划建设,土织布生产线和配套设施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整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6000多万元,带动当地2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脱贫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土布织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好的平台。
  “这些年政府的相关政策,让我看到了非遗的美好未来。”宁卿惠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喜欢凤翔土织布纺织技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投身土布纺织工作中,让非遗技艺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