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西秦视点
第04版:综 合
第05版:相约全运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要 闻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坚守初心报党恩
甘当党的义务宣传员
那年高考
陈仓古思情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陈仓古思情
周芳
众多的历史教科书里,还有西府地方史志的字里行间,让我经常品尝到一种生长于斯的优越。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太多了,好像历史偏爱,把这一切都给了我们宝鸡人。
两个王朝看中这块地方,他们把都城放在这里,王公贵族也云集这里,文人志士也到了这里,共同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留给了我们许多今天仍然难以解开的文化之谜。我想解开这个文化之谜,想有一个为什么的答案,就仔仔细细地研判起这里的山水、土地,我感到横断于南的秦岭、静卧于北的乔山、川流不息的小溪河流,还有两山相抱的关中盆地,是那样神奇,似乎山峁枕着山峁,显得那样怡静和雄宏;一个沟壑套着一个沟壑,又是那样神秘和幽远;在渭北塬上,厚厚的黄土堆积起来,就像是一叠读不完的历史书。无怪乎我与一位杭州的朋友在这一带参观时,他说:“这里的感觉太奇特了,望不到边的塬和黄黄的土,好像织起来的是一个苍茫遥远的梦。”而我生长于此,也许是习惯了周围的一切,感觉不出这块黄土地上表现出的文化底蕴的苍茫,但我站在这块土地上,想起历史上曾在这里演过的一幕幕悲壮的剧,总是有沉甸甸的压抑。我仔细咀嚼起这种历史沉积的韵味。
陈仓,这个名字太早了。自从黄帝时代,就把这里叫“陈”了,而炎帝却在这里扎下了根,凭借着这里的肥田富水,抛弃了落后的狩猎采集生产方式,代之而起的原始农耕文化,是他们奉献给人类的新的谋生手段。这时,他们的生活资料,已经不是自然给予的野果野菜和野兽,自己培育种植的食物给他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生活必需品,这种变化的伟大,我总感到有激动不已的冲动。因为,不靠自然的给予而通过人身自己的努力,去向大自然抗衡索取,这是人格的第一次真正的升华,从此,他们给人类的基因里植下了自由改造世界的种子,也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人类也是靠这种人格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一代代人的生活是艰辛的,他们所遇到的饥饿、热暑、寒冷、病痛等种种折磨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体验的。但是,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并且把人类本身及一切一直遗传到了我们今天,因而,我有一种我从他们那里来的感觉,也就很想去看看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哪怕是看一眼他们的足迹手印。
我如愿了,两次机会使我跑遍了宝鸡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长途的跋涉,虽然使我体力不支而疲惫不堪,但我却有一种冲动。当我看到每一处遗址的遗迹遗物,并透过这些感觉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时,我仿佛来到他们中间。
数十米厚的文化层堆积,似乎也散发着馨人的温香;一层层文化堆积的变化,就像是他们跳动的脉搏。塬上、山腰、河边,星罗棋布的同类文化遗存,使我看到了他们迁徙时移动的步伐。当然,他们还说着简单的话语,哼着韵律不全的小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幸福观。这让我爱上他们留下的一切,哪怕是一把灰,一块啃过的兽骨,抑或是使用过的古石斧、石铲、石刀,哪怕是制作简单粗糙的陶钵、陶盆、陶罐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比我们今天的文明存在了更长的时间,不仅因为它久远,而且因为它更深邃。原始、简单、粗糙中孕育着文明起源的秘密,也传递着文明停滞后复苏的信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更成为我们今天的基础。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