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如何和孩子一起读书
——从《与孩子一起读童谣》的编选说起
  ◎宋宁刚
  继《写给孩子的诗》之后,陕西科技出版社又出版了我的《与孩子一起读童谣》。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从自身创作转向更加广阔深远的民间文化资源,对其所做的一次回望与学习。
  《与孩子一起读童谣》不只是一本童谣集,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绘本,一部亲子共读书。传统的童谣书,似乎只是给孩子的。实际上,很多读童谣的孩子并不识字,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读给他们听。正是考虑到这些现实情形,《与孩子一起读童谣》不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做成了漂亮的图文并茂的书;同时也从大人读给孩子听,教孩子发音、读书、认字、拓展的角度出发,不但为童谣加上拼音,也为每一首童谣配上了“共读导引”文字。我们期待,在给孩子读童谣的同时,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沐浴在亲子时光的温馨之中,深度陪伴、参与孩子的成长,充满欢欣地领受这份礼物。
  下面,笔者想跟爸爸妈妈们简单聊一下,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怎样读,以及如此做法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一起读?
  过去几十年,对待孩子的成长,与之相关的种种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词语被不断地提及,那就是——陪伴。陪伴,不单纯是父母在孩子身边,更是要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有高频的互动、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会更好地刺激孩子的神经发育、心智成长,建立起孩子对世界的安全感、信任感,对自身的信心,以及对生活的爱。
  亲子的相处、交流,总要由一些具体的内容来充实。在孩子咿呀学语的阶段,教孩子读童谣,就是适合他们的方式之一。比如下面这首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童谣: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对成人来说,文字非常简单,似乎也不甚有趣。但对于正在学说话的孩子来说,从这样的童谣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多重的:比如数字,比如老虎、松鼠等动物,比如为什么打老虎,怎么打到了松鼠,以及怎样数数,等等。就此来说,一首童谣,几乎可以发展成为若干个故事和若干场讨论。更不用说,孩子在听这样的童谣时所收获的单纯的欢喜。
  有关儿童发展的许多研究证明,孩子在幼年时与外界的交流越多,他们的神经元发展就越充分;他们越早地得到家人的陪伴式阅读,以后的倾听能力、情感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也就会越出色。
  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从打开一本书、耐心地陪他们阅读开始,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二、怎样一起读?
  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互动。孩子幼年时,还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无论从个人的耐心、识字的程度,抑或阅读的方法,都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帮助,也即我们熟知的“共读”。
  共读怎样开展呢?比如面对一本绘本,不是粗略地翻看即过,而是在通览的基础上,或者引导孩子从画面中心向四周看,或者引导孩子从一边向另一边看……总之,充分地看到绘本中的内容,特别是因为大意而忽视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导游式的形式一一指点,也可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或者更普遍地,从前一种逐渐过渡到后一种方式。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有限,我们需要在他们的精神尚能集中、尚能耐烦的几分钟里,引导他们积极地阅读,乃至思考。一旦发现分神,就不要强求。
  也可以用游戏化的方式。比如“你拍一,我拍一”,配上拍手的动作;比如“上山打老虎”,配上拍手或敲打的节奏,等等。这些形式,也会更好地吸引孩子进入阅读、跟大人唱诵。
  还可以用沉浸式的方式。比如像《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的童谣,完全可以当作故事,从腊八、腊月二十三,讲到大年三十。
  总之,童谣不只是念唱的,也可以是好玩的游戏。在这些形式轻松、多样的游戏中,孩子顺带地也锻炼了嘴巴(语言)、大脑、情绪、身体(活动)等,促进了他们身心机能的成长和发育。在今天,爸爸妈妈们多与孩子相伴,游戏、读书,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带头、做榜样,家庭越会充满书香和愉快的氛围。
  如前所说,共读既是通过一起读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同时,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陪伴和交流。也因此,它是一种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活动。
  共读的过程,也是孩子向大人学习阅读、模仿阅读的过程。不要小看这种模仿。它作为一种不经意的示范,对于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非常具象和直观的。
  在共读中,一般都伴随着大人的读和孩子的听。这种倾听的习惯的养成,对于其成年、走上社会,也至关重要。从阅读效果与人格发展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倾听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更是教养的体现;善于倾听的人,一般而言,也会具有较好的洞察力、理解力、耐心、同情心,对他人的善意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等等。因此,共读,听起来似乎是件小事,实则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使孩子终身受益。
  我们期待,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趣味和习惯,能够使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对美有更强的感受力,对道理有更好的领悟力,对生活有更丰富的理解力,对可能的困难有更深的承受和包容力。在此基础上,我期待,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自己的“2.0”版本,能
  够生活得更加优雅、
  文明。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