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宝
在上世纪50年代,岐山县五丈原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以让“高山低头、河水改道、土地增产”的豪迈气概,大兴水利。他们自行设计,土法上马,开山劈石,修成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盘山引水渠道,把水引上了百米高的五丈原上,创造了千年旱塬水利奇迹,曾受到国务院嘉奖,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为此书写奖状。这件事虽已过去60多年,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五丈原因三国时期诸葛亮病逝此地而闻名。蜀军伐魏时兵驻五丈原,由于原上无水,要到几里外的原下背水。当地有“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下原挑水四十丈”的歌谣。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五丈原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当地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天旱三尺干,刮风起黄烟,用水还比吃油难,有女不嫁五丈原”,这就是当时五丈原缺水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全国掀起大规模水利建设热潮。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始于1958年,承担建设任务的是当时高店(后改为五丈原公社)和曹家公社的七百多名强壮劳力,加上工地附近的群众和抽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成了千余人的劳动大军。
此项工程最大的困难是地形复杂、技术力量薄弱、施工工具落后。面对这些困难,广大施工人员毫不退缩,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没有测绘工具,就用木制标尺丈量计算长度、高度、坡度、垂直度;用最原始的水准仪测量高程,现场设计简易图纸,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先进施工设备,就用铁锨、架子车、石夯、碌碡、铁锤、榔头、钢钎等简易工具开山挖石、移土填沟,夯实基础。施工突击队队员们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一个个难关被攻破,一项项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如期顺利完成。
那个时候,一提起工程爆破组,大伙儿都会肃然起敬,为爆破组竖起大拇指。在爆破组中,有一支以党员、团员、复员军人为主体的队伍。他们自制土炸药,冒着生命危险安装爆炸装置,许多最艰巨、最危险的爆破任务由他们完成。
施工队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当地各行各业都伸出援助之手,全力支援水利工程建设。当地手工业合作社、供销社、卫生院想工程之所想,急工程之所急,纷纷派出流动人员,在工地设立工具修理点,建立分销组、卫生室、理发店等,开展现场服务,为广大民工排忧解难。仅高店手工业合作社在工地设立的工具修理点,总共维修各种劳动工具7800余件。
在有关单位和相邻社队动员劳力支援工程时,工地日上劳力最高多达2300多人。施工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员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共产党员、工程爆破组组长杨福元,从开工到竣工,日日夜夜坚守在工地上,没有回过一次家,哪里有爆破任务,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始终冲在最前面,承担着削山劈石的爆破任务,被大伙儿称为“黑虎英雄”;打锤能手周秉彦,由于日夜奋战在施工第一线,劳累过度,体力透支,身体消瘦,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诊断治疗,他迟迟不肯去,仍然坚守在工地上,带动突击队员们顽强奋战;时年73岁的高老九,从工程开始,始终如一坚守在工地,重活脏活抢着干,队长看到他年龄大不忍心,再三劝阻他,他却说“我老汉把头绊破,也非去修水利不可”,到工地后与年轻人比高低,从天明干到天黑,从不示弱,大伙儿称他为水利战场上的“老黄忠”。巾帼不让须眉,有许多50多岁的农家妇女,被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所感染,不约而同赶到工地为民工做饭,起早贪黑,用着心思粗粮细作,变着法儿改善饭菜花样,让民工们吃得饱、吃得好,受到大伙的称赞;还有许多农家妇女将自己孩子背到工地,让婆婆在工地附近照看,自己投入拉石运料等繁重的劳动中,从不叫苦叫累……
之后,五丈原引水工程在1964年、1981年、1983年经过三次修缮和改扩建后,使灌溉面积由1.2万亩扩大到2.1万亩。1998年五丈原供水站建成投用,向蔡家坡以南十个行政村,以及陕汽、法士特等50多家中小微企业用户供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随着水利条件的变化,现在的岐山县蔡家坡镇五丈原社区辖属的行政村,村村建起了自来水站,三万多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