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交警之窗·文明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要以更多的好作品回报党
三代知青陕北大地上的奋斗足迹
用文字记录一个时代的片段
这个素材在他心里装了二十多年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文字记录一个时代的片段
——访纪实文学《先生张云锦》作者王英辉
本报记者王卉
少年时的大部分光阴,王英辉是在干休所大院里度过的。
爱听故事的孩子,永远都会竖起小耳朵。离休赋闲的祖父,书房里总是高朋满座,此时,王英辉最喜欢听他们一群大人侃侃而谈。当过教师、编过报纸、写过方志、搞过行政的祖父,身边聚集着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遥远历史中的那些人和事。或许,直至今天,昔日那些老前辈都不曾注意或者记起,那个进来端茶倒水的小不点,其实一直坐在不起眼的角落小凳子上,安安静静聆听着他们的谈话……让原本痴迷孙悟空、黑猫警长、金刚葫芦娃的懵懂少年,早早就受到了熏陶。
很多年过去,谈话的声音还不时回响在耳畔,他们口中讲述的一段段史实印在了王英辉的脑海。直到长大后,他才理解祖父在他还上小学时,就刻意地要求他读地方文史资料的初衷。祖父当年郑重其事地向他介绍那位常常一边散步一边沉思的老人说:“这是你张爷爷!”王英辉这才知道了眼前须发皓白的前辈,就是史料中频频出现的张云锦。
虽然数面之缘,足以铭记一生。这便是时隔二十多年后,王英辉要创作纪实文学《先生张云锦》的初衷。他倍感庆幸,在他们垂暮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好奇与无畏,一次次打破砂锅问到底,得以走进那些血与火淬炼过信仰的亲历者的内心世界,并收集积攒下了日后信笔拈来的大量史料。很多与张先生比肩奋斗、朝夕相处的当事人,追忆了他最早参与建立党组织的很多细节,弥足珍贵。而王英辉曾经就读过的益店西中,当年就是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彼时执教于该校的庞怀靖先生,在耄耋之岁,十余次跟他这个“小朋友”促膝长谈,追忆与雷星阶、张云锦、李琦、曹永丰等人的革命友谊,如数家珍,毫无保留。
祖父曾受组织委托,执笔为张云锦先生写小传,面对自己的学生,张先生多次敞开心扉的叙述,全都记在了祖父的笔记本里。宝鸡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的首任书记李琦的碑文,亦系祖父撰写,其间他极为谨慎,多方走访,力求详尽而确凿。在王英辉写《先生张云锦》的过程中,那些镜头一样的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昔日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那些形象、语言和文字,全都一个个地跳了出来,流淌到了他的笔尖。
尊重历史但不歪曲事实,不一味夸大,不刻意渲染,这是王英辉写文史作品秉承的态度。他力求将一个立体的、生动的、鲜活的人物呈献给读者,年过八旬的徐岳老师发来信息鼓励他:“你小小年纪干了一件大事、好事!”徐老师还点拨他在坚持史实的基础上,多些生活化、文学味、可读性。该部纪实文学在网络平台连载期间,还获得了张云锦先生的子孙辈点赞留言,表达家属对一位写作者用文字留住一段历史的片段给予的肯定和感谢。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关中西府最早的地下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也已走过了整整95个年头,数万字的《先生张云锦》,便是礼赞与先生张云锦等一道出生入死且毕生无怨无悔的革命先辈们,并向当年那一批党组织的基层缔造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