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让麦秸展现生命之美
本报记者张晓燕

  春日的麦田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随风摇曳着生命成长的动感和美。在凤翔区范家寨镇董家河村62岁的陈海英眼里,这一片充满了希望的绿色,不仅预示着丰收,也是她钟爱的麦秸草编画的原材料。3月23日下午,陈海英告诉记者:“麦苗长得高,将来麦收之后就能有一尺左右长的秸秆,稍矮一些的麦子,也有六七寸长的秸秆,那都是做麦秸草编画的上好材料。”
  陈海英从小就喜欢跟着奶奶学习用麦秸秆“掐辫子”,长长的麦秆“辫子”在奶奶手里转着圈缝在一起,就是一顶漂亮的草帽。每年夏天,四邻八乡许多人都来找奶奶买她做的草帽,在陈海英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小小的梦想,将来她也要做出好看的草帽。长大之后,陈海英手里的麦秸“辫子”,不仅能编成草帽,而且能编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十二生肖、孔雀、凤凰,还有双喜、福字等等,有好几百个样子,色泽明快,质地轻巧耐用,柔韧轻便,深受人们欢迎。渐渐地,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大姑娘小媳妇都来找她学做草编。她想,如果把草编做成彩色的,孩子们会更喜爱,于是,她用纯碱水先把一截一截折下来的麦秸秆煮透、晒干,用硫黄熏白,接着用国画颜料染上各种色彩,再晒干编成小鸟、小猪、五彩飞龙等等。几十年来,她把时间和爱都融进了这些五彩缤纷的作品当中。
  凤翔区石家营的杨全省今年70多岁了,他是一个能设计各种图案的能人。当年他看到陈海英的草编技艺很高超,就与她联手开发了不少新的草编工艺品,各种惟妙惟肖的动物、花卉、十二星座等等,麦秸秆在陈海英的手里好像有了生命一样,活灵活现地“变”成了可爱时尚的工艺品。杨全省带着这些草编工艺品去宝鸡、西安等地赶集,也参加一些外地市的展销会,来自长沙、重庆、武汉等地的订单越来越多。陈海英说:“十几年前,杨老师的营销带火了凤翔草编,我一个月就要往外省市发好几次货,那时我们整个村子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做草编。”
  2007年,凤翔草编技艺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海英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这种烟火气十足的民间手工艺品,从凤翔这片土地上“飞”向天南海北。
  不仅做草编出名,陈海英还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师”。她曾经接待过来自北京、西安的小学生到她家里参观、学习草编技艺,还有西安、宝鸡的大学生把她的家当作草编研学实习基地。2019年12月,凤翔县文化馆在糜杆桥镇西关村为来自西关村、北水沟村、太相寺村三个村的60名学员举办了草编培训班,陈海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授课。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草编鱼、蚂蚱笼子、风铃、宫灯等作品的具体编织手法入手,到一件作品的最终完成进行了详细授课。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认真听讲,还积极动手学习制作。在陈海英的精心指导下,每个人都现场完成了一件作品。那期培训班的60名学员中,有21个贫困农民。陈海英说,非遗项目能助力脱贫攻坚,这是她内心感到最高兴的事。
  “前些年,草编工艺品卖得真好,我一天到晚忙得很。现在我们村学草编的人不多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做这些草编作品,可爱的小动物、精巧的小农具、小蔬菜,看着它们我就打心眼里喜欢。只要有人来学习,我都会把四十多年来积累的绝活教给他,一点儿也不保留。”陈海英望着那些挂在墙上的草编工艺品,眼里满是喜爱之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