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本市新闻·金融之窗
第05版:体育周刊
第06版:三秦楷模
第07版:时代楷模
第08版:西秦视点
标题导航
|
新技术种丹参亩产超过五千斤
守护安全畅通消费
强化精细治理提升管理水平
冯家山党校教学实践基地项目开建
《中国共产党金台历史》出版发行
定制产业菜单助力扶贫增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弘扬延安精神诗文征集评奖启事
走进秦岭感受祖脉 宝报优选助力脱贫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岐山县凤鸣镇雍水河村:
新技术种丹参亩产超过五千斤
本报讯“真厉害!丹参亩产能超过2500公斤。”近日,有不少药材种植户前往岐山县凤鸣镇雍水河村,学习当地种植丹参的新技术,夸赞声不断。
在雍水河村丹参产业园,记者看到一派忙碌景象:十几位村民跟在一台采挖机后面,将刚挖出的丹参整理成捆,然后装车运走。据了解,按照一般种植方法,丹参亩产只有1500公斤左右,而这个村丹参亩产却达到了2500公斤至4000公斤。“这就是科技的强大力量。”当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亚团教授的指导下,采用“高起垄+覆黑膜+水肥一体化+科学田间管理”等集成技术种植丹参,再加上农民的辛勤劳作,亩产一下子就提高了。目前,雍水河村已种植高产丹参600余亩,解决了周边上百名群众就业问题,今年准备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亩。
据市农技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全市各县区共种植丹参2.1万亩,大多沿用传统种植方法,亩产徘徊在500公斤至1500公斤之间,产量低,效益不高。雍水河村的科学栽培技术为我市丹参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我市农技部门已经总结出这种栽培模式,开始向全市的药农和丹参种植户推广。
本报记者王怀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