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陇县花灯——映红百姓太平年
文/图王商君
  随着时代发展,装了电池,有了声效,流水线生产的机制灯笼慢慢替代了纸制灯笼。这种灯笼虽然富丽堂皇,但却没了手工灯笼的质朴、温馨和独有的年味。
  在陇县,进入正月,孩子们仍在游耍这种纸糊的花灯。主要是由于这种制作花灯的技艺还在这里传承,很多手艺人依然在农闲时节制作花灯。
  陕西花灯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挂灯、赏灯、游灯”的风俗。腊月三十,家家门口挂起花灯,一到晚上,花红柳绿、五彩缤纷,将门户装点得年味十足。农历正月初五开始送灯笼,主要是舅舅给外甥送灯,民间歇后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便说的这事。更为奇特的是,在陇县地区,正月初八,婆家要为新订婚的媳妇送灯,这个习俗其用意不言自明。到了正月十五,既是元宵节又称灯节,这一晚,大人小孩走动赏灯,徜徉在灯海之中。此间,农家院门口悬挂起花灯,院内的树上、梯子等工具上也挂上花灯。整个村庄灯火辉煌,成为花灯的世界,给生活增添喜庆和温暖。
  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文科的家中,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到陇县花灯制作技艺。花灯制作工序非常繁杂,主要分为选竹子、晾干、去皮、制作灯架、扎造型、糊灯笼、灯笼晾干、彩绘、绑绳子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造。每道工序又分为十多道小工艺步骤。一个花灯由灯襻、竹笼、灯笼须三个部分组成。制作一盏精美的花灯要花费大量的心血,需要三四个小时,一个人一天也只能做三四个。
  花灯艺人们心灵手巧,几根竹签、几片彩纸,经过他们的巧手三扎两粘就成了一个造型奇特的花灯,有鹅灯、兔灯、鸡灯、老虎灯、蟾蜍灯、花篮灯、花鼓灯、火罐灯、暖锅灯、串珠彩灯等,尤其以蟾蜍灯独具特色,蟾蜍灯在拉线牵动下摇头晃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由让人惊叹这民间技艺的博大精深!
  2012年,陇县花灯制作工艺被列入宝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又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文科被确定为第四代传承人。这项技艺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俗传承等有着很大的价值贡献。2013年11月,在全国“山花奖”民间灯彩大赛上,陇县花灯“福满乾坤”摘得金奖,“花好月圆”荣获银奖,成为陕西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非遗技艺,从而使得陇县花灯声名远播,享誉全国。
  城关镇堎底下村的花灯在陇县远近闻名。但这个活儿累、收入低,大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因此这项技艺传承堪忧。多年担任村支书的李文科,在他传承这项技艺的同时,不忘鼓励、引导、发现、培养年青一代加入这个队伍。终于有了年轻人对这项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李文科感到非常欣慰。这项传统工艺不能断代,还要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创造美,以此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近年,他还组织贫困户制作花灯,以此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一项独门绝技。
  目前做花灯的大多是玩了大半辈子手艺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就利用这传统工艺在家赚点辛苦钱。制作花灯还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手段,通过劳动,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4组村民苟东如家里,今年67岁的他正在和老伴一起制作花灯,他干这个活儿已经40多年了,每年腊月就开始干,正月初四五开始在集市上售卖。这两年,一年仍能收入一万多元,基本上够自己和老伴的生活开销。
  在正月的夜晚,整个村庄里五彩的花灯明亮闪烁,将寒冷的夜空照得通明,映照出咱老百姓红红火火的太平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