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调出来的一场田野革命
——宝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探析
    陈仓区慕仪镇菜农在温室大棚里采摘蔬菜。本报记者卢志平摄

  本报记者孙海涛
  “三九”时节,西秦大地连片的冬小麦随风摇曳,组成一片无边的动态绿毯。
  与小麦一起旺盛生长的,还有宝鸡212万亩果子、27万亩高山蔬菜、89.1万只奶山羊、173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产品……这些年,“调结构”的主基调,贯穿于宝鸡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全过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字,活力、潜力巨大。
  “调”出的优结构——
  敢出手,能出彩
  农产品有量无市,增产不增收,这些困局近年来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产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宝鸡有关部门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七连增、八连增、九连增……“十三五”期间,宝鸡粮田达450万亩左右,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35万吨。库存大了,必须得“调一调”。
  2020年国庆节前,玉米丰收,岐山县益店镇益锋村59岁的农民孟五长,因“调”结构惊喜不已。早些年,这个“土里刨食”大半辈子的农民,曾因“跌跌不休”的玉米价而灰心丧气。
  这几年,他大胆流转土地1082亩,开始种植优质青贮玉米直供周边养殖场。开收那天,他带着“兵马”,在青纱帐前摆开阵势。
  5台大型收割机做“先锋”,20余辆载重20吨的大卡车“压阵”。孟五长满是老茧的手向下一划,大吼一声“开——收——啦——!”尾音未落,5台大型收割机轰鸣着冲进玉米地,成排的玉米被风卷残云般切断、粉碎,流水般喷入紧随其后的卡车车厢……千亩青纱帐,孟五长的“兵马”在3天内收割完毕,并运到百里开外的大型养牛场。算算产量,亩产青贮玉米达到738公斤,这意味着仅玉米一项,他就收入60万元。如果算上这片土地在夏季产出的小麦,2020年,孟五长的收入首次超过200万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敢出手”去调结构让孟五长尝到了甜头,更让宝鸡粮食产业出彩。2016年,我市粮食高产示范田面积不过54.7万亩,而2020年,全市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9.76万亩,建设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方13个,发展优质订单小麦116万亩、富硒和有机小麦5.3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20万亩。
  “变”了的增收账——
  从地头,到心头
  “调结构”归根结底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变。改变的不只是产业结构,更对田间地头的劳作习惯、本领、对接市场等影响至深。宝鸡以产业扶持、三产融合等一系列措施,让农业的增收账本不断厚实。
  “没有扶持,我们没胆子,也没能力发展。”说这句话的是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玉军。三年前,他和12户村民萌生了种植“菌中之王”赤松茸的想法。在县、镇相关部门的积极联系下,他们奔赴陕南,到当地赤松茸种植企业“取经”,搞懂了一系列种植技术。该合作社先期建起16个大棚后,第一茬赤松茸就卖了30万元。
  社员们一致认为,应当扩大赤松茸的种植规模,然而,却对如何扩大一筹莫展。当地政府获悉这一情况后,积极帮扶该合作社,短短两个多月,合作社就通过流转土地先后开工建设了194个大棚,并将全村54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大棚建设中,水、电、路又是一笔巨额投资,太白县相关部门雪中送炭,短短几个月,水通电通,4000多米的生产道路全部修好。算算账,政府扶持他们的资金达到190多万元。“2020年3月份,70多个大棚先后产出的赤松茸直供沿海城市,每公斤售价高达上百元。现在合作社的‘钱景’好得很哩。”李玉军说。
  资金、技术等领域的全力以“服”,正让宝鸡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实力进一步壮大,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6年,全市奶山羊存栏量不足10万只,而2020年已经“井喷”式增长到89.1万只;
  2016年,全市各类蔬菜产量为182万吨,而2020年已上涨到205万吨,而且市场认知度进一步提升。
  好政策保驾护航,好服务发力助推,“调结构”变被动为主动,为实体经济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蹚”开的脱贫路——
  从量变,到质变
  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不但富了“脑袋”,也鼓了“钱袋”。这既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变革,也是宝鸡乡村贫困户的命运逆转之路。
  渭滨区高家镇解甲滩村村民杨润录,这两年扒掉了40岁“高龄”的土坯房,新盖起的二层小楼瓷砖贴面,起居室、储藏间一应俱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人,曾被一个“穷”字逼得走投无路。
  10年前,杨润录的父亲病逝,杨润录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起早贪黑种了12亩山坡地,但母亲得了败血症后,一家人千方百计留住了母亲的命,却留不住半辈子的积蓄,甚至还欠下亲戚朋友13万元。
  杨润录靠着养殖中蜂实现了逆转“三级跳”。第一跳,2015年,他参加了区上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班,6个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区里送给他十几箱中蜂,当年产蜜100公斤,赚下近万元;第二跳,2016年,他和村里的4户贫困户成立了甜之缘养蜂专业合作社,在扶贫部门的鼓励下,合作社还为附近156户贫困户代养中蜂;第三跳,2017年至今,他走上“品牌+电商”的路子,在全国蜂产品大会上,他搬来蜂箱现场压榨取蜜,一天就卖了1.7万元。如今,杨润录成了十里八乡公认的能人,而他也在致富路上充满了干劲。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5年来宝鸡农业的扶贫成绩单:2016年,全市产业脱贫覆盖贫困户6.89万户,而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60个,新发展种植业10.78万亩、养殖业33.5万头(只、箱),覆盖贫困户9.79万户,基本实现贫困村和有劳力的贫困户增收产业全覆盖。5年来,宝鸡大力推广“嵌入式”产业脱贫模式,累计建成“嵌入式”示范基地434个,带动543个村、3.2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级台阶,从量变到质变,宝鸡农业在“调一调”中获益匪浅。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调整方式实现了农民、产业、政府三赢。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