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凤翔县田家庄镇寺头村:
双手织出幸福天地
文/图王商君

  在凤翔县田家庄镇寺头村,有一座新建的古色古香的关中特色大宅院,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惠蘭土织布工坊所在地。走进工坊,这里荡漾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你情不自禁就会对这个深宅大院里的布局、绿植感到亲切。在生产车间,来自田家庄镇田西村的唐慧敏忙碌着,她手里的纺车吱吱扭扭地转动,一根根彩色的棉线轻舞飞扬。织布机上,来自彪角镇新庄河村60岁的杨大妈熟练地推拉着经子,经线和纬线交织,成品布慢慢成形。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是排列整齐的60余台织机上,每一位妇女都在忙碌地工作着。这种熟悉的景象,一下子把我拉回那远去的孩提时光。
  在其他车间,工人们有的在熟练地裁剪布匹,有的正在熨烫刚织出的土布,有的正在缝制衣品,一派忙碌景象让人心生感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手工织布,还未曾走远,依然是乡村劳动者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并且成为乡村百姓脱贫致富的“拿手好戏”。
  初见宁卿惠,一个举止大方、谈吐优雅的女子,她就是工坊的发起者和投资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寺头村人,纺线、织布这种传统工艺从小就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正是这浓浓的故乡情结,让她走上发展手工织染产业之路。
  宁卿惠是多年在南方创业的凤翔女子。一次在法国商务考察中,她与一个定居巴黎的中国老乡相识。之后,参加老乡的一个聚会,那天老乡穿的粗布衣服成为全场的焦点。这件事情给她很大的启发,原来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织布竟然在国外有着这么大的舞台。2013年,她回到故乡,看到很多乡亲的生活还很拮据,主要原因是仅靠男人一个在外打工养活全家,妇女平时在家里只做些家务,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窘迫。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里萌发:何不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发展传统的手工织布产业,可以通过这条路子,改变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
  说干就干,从那时起,她就组织人员走南闯北,开始大量收购农家织机。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难很多,回收来的机器大多要么缺零件,要么不能用。她又加快组织技术工人对这些织机进行修复。在此基础上,她还自主研发出第三代织布设备轨道织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工坊满负荷运转,每天200台织机开动,可产出成品土布2000米。
  成品土布销售利润小,必须给产品进行设计再深度加工制作成衣品,给这些衣品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他们的设计师团队,经过反复考察、调研、学习交流,从设计理念上更新,将更多的时尚元素赋予了手工土布,使产品将传统和时尚完美结合,产品包括床上用品及男女衬衣、外套、风衣等30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具有不掉色、不缩水、不变形的特点,因此土得掉渣的产品一问世就炙手可热,颇受消费者喜爱。如今他们的手工织布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并顺利远销至日、韩、东南亚及欧美等地。
  七年时光一路走来,满含艰辛。县、镇、村的干部们都深切关怀和支持手工土布这件事。从扶持政策到工坊选址建设,从产品生产到推广,干部们纷纷出谋划策,这让宁卿惠对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她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之中。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周边镇村更多的贫困妇女加入工坊。让宁卿惠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开办的三个扶贫工坊带动80余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工坊里不论年长或者年轻的大妈大姐们说起收入,脸上都绽放着满足的笑容。
  手工织染土布,这个即将消逝的民间工艺,在这里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而且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用勤劳的双手,织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