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体育周刊
第06版:文 化
第07版:西秦视点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2020陕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峰会召开
诗意关山
面条像裤带
宝鸡老作坊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宝鸡老作坊
(二)
12月11日的《文化周刊》4版刊登了几个宝鸡老作坊,一些老读者都很感兴趣。本期文化版,我们再把宝鸡的老作坊集中展示一下。我们从宝鸡民俗博物馆又搜集了一些宝鸡老作坊,以飨读者。
烛坊用动物油脂、植物油混合,熬到一定程度,冷却成烛油。将灯草捻成灯芯,放入烛油锅,粘上烛油,冷却再粘,形成烛柱,再粘再凝,如此反复,达一定粗细程度即可。有时在烛油中加颜料,成红色为喜事用,白色为丧事用。后来用矿蜡,化汁后直接灌铜模中即成。
皮坊清代时,凤翔就有党士元开设的以“永兴和”为字号的皮坊,生产皮革制品并经营皮货生意。常年驻凤翔的皮货商有上海、汉口、北京等地的商家。清末民初,凤翔皮坊达30余户,成为西北皮毛制品集散地。市区的龙泉巷、摩天院、汉中路等地有皮坊多处。有白皮和黑皮之分,白皮庄多以熟皮毛衣件为主,黑皮庄多以土法生产牛烤胶皮、黄页板皮、狗及骡马革等杂皮和牛革面皮,从事车马挽具、皮件、皮鞋、皮胶、毛毡生产。制皮原料主要以牛、马、骡、驴、羊皮为大宗,兼有狗、狐等杂皮。其制作工序:选料入池→加硝碱石灰水浸泡→去腻刮皮→染色→渗油→晾晒→收藏,再制作各种皮革产品。毛皮有白、黑两种,白皮多为羊皮,也有狗、狐皮。熟皮后,再经裁剪并缝,俗称“皮筒子”,作为皮衣的原料。
绣坊刺绣是以针引彩线,刺绣图画于织物之上,故称“刺绣”,俗称“扎花”,为“女红”之一。绣品皆突出实用和观赏之功能,而且内含其情思并象征其吉祥。如绣花枕头、灯曲罐、肚兜绣品、背穗绣品、绣花鞋垫和百花帐、万民伞。
木刻石印坊明正德年间(1506-1521),凤翔南小里村的木版年画盛行,以世兴局最佳。以家庭作坊形式,印刷量大,行销年节市场,流传民间。眉县槐芽镇柿林村维业堂主人张明行于清乾隆年间,曾以木刻版刻印张氏族谱及《横渠志》而传世。清时府城北街仓巷高星原曾开办益德书局,前店代售书籍,后坊从事印刷。同类型的还有宝鸡县虢镇的长春堂书局,还石印书刊。
纸坊凤翔纸坊造纸历史久远,此处修有“蔡伦庙”。多以破麻鞋、旧麻绳和麦秆为原料,生产报纸、方连、称梅、改梅、斤纸。元代以生产“白斤纸”最为有名,因每百张为一刀,重一斤,故名“斤纸”。原料为废旧绳头、旧麻鞋、破麻袋和石灰等。其制作工序:选料破碎→加水槽碾料→漂洗→加石灰再上碾→堆垛熟化→蒸煮→漂洗淘灰→复入碾槽成糊状→捞出漂洗→入纸涵加水搅拌成糊状→用竹帘捞取纸筋(浆)(每捞一次即出一张纸)→摞叠→晾晒(一张一张揭开,刷贴于光平的墙上)→干后收起(每一百张为一刀)→扎捆入库。其纸色白质细,薄而均匀,拉力强,韧性好,吸墨性好,宜于学生写大字、小字,商人记账、作契约、裱字画和糊房子、顶棚,经久耐用,不发脆变质,为人们乐用,远销西安及甘、宁、青一带。凤翔三岔、王家村一带用麦秆生产草纸,纸色米黄,厚实质粗,用以制作鞋底和物品包装,俗称“裹褙纸”。另外,陇县、凤县等地亦有纸坊,用构树皮、石灰等原料制作“构纸”,纸色黑灰,质细而薄,拉力强,不易脆裂,故用于包棉花、细色货物、涨风匣等。
(摘自《宝鸡民俗集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