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读书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本报记者段序培

  
  
  行走在关中西府农村,家家院前矗立的各式门楼,像一个人的脸面,似一本书的封面,一块块浸润着周秦文化浓郁墨香的匾额,让这张迷人的“脸庞”愈发出彩,给这本“书”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一直生活在扶风农村的赵智强,喜欢端详造型各异的农家门楼,或飞檐斗角,或青砖精雕,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他更会细化探究各门楼上的匾额,他觉得这些词古韵流畅,意境幽远,简单几个字就让他感受到陈仓大地的绵延文脉。像“天道酬勤”“鹏程万里”“宁静致远”“和顺安康”等就彰显着主人家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而“幸福之家”“天赐百福”“吉星高照”“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则寓意主人家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匾额上多是四字吉言,在字字遒劲间道尽人间吉祥,同时也传承着家风。
  “惟读惟耕”“耕读传家”,是关中西府农村较常见的门匾,也是一种家训、家风。纵横关中道千里沃野,均以农为大,一辈辈西府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耕耘在黄土地上,滋养后世繁衍生息。纯朴厚道的农人们将读书看成是耕作一天后重大的事情,他们坚信,娃娃们的读书治学,也应当像他们庄稼汉种地一般,起早贪黑,深耕细耘,不畏寒暑,不违四时,才能有好的收成。他们将这种观念刻在门楼上,就是想耕植在后辈们的心田里。
  从小在岐山农村生活的刘建伟,对门楼和匾额文化有着较深的见地。他从“惟读惟耕”里悟出了蕴藏着老秦人最朴素的思想光芒和大智慧。父辈们将耕地、读书两件事相提并论,就是告诫后辈儿孙,要以农夫在苍茫大地躬耕的精神,刻苦读书,求学上进,专注学问,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
  多少年来,无数胸怀梦想的农家子弟,白天持犁铧,夜晚翻书本,静待春雷在门楼上空激越响起。他们脚下沾染的泥土无比芳香,眼光掠过门楼上历久弥新的“惟读惟耕”,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更是先辈给后世留下的珍贵遗产,在如画的美丽乡村熠熠生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