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向阳
孟民是宝鸡新闻界的名记者,老记者。
我和孟民在宝鸡日报社共同战斗了二十多年。回过头来,方觉得媒体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日子每天都是新的”。记者天天在社会的江河湖泊中打捞着“活鱼”——各条战线的巨大变化,百姓生活的火热场景,社会新闻的稀奇古怪,让人感觉接地气、很真切、有意思。对新闻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很少盘算什么功名利禄,犹如一个演员为“亮嗓子”在舞台上不计报酬吼了一生。到头来,留下了什么?无非是豆腐块状的“本报讯”和“巨鲸式”的长篇通讯,组成的十几本“剪贴本”和厚厚的获奖证书。
新闻是易碎品,是朝露,“今日新闻,明日之黄花”,但对于我们记者而言,每篇新闻都浸润着心血汗水。当记者是很苦的事,苦于找不下好线索,苦于夜夜挑灯奋战,苦于写不出好作品,苦于节假日也要连轴转,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很寂寞,看起来很风光实际上很卑微。报道过的人有些升了职,有些发了财,有些成了名,可你仍然磨着秃笔。省记协原主席尹维祖曾说:“优秀记者具有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仗义执言的品格、大彻大悟的智慧,永远为人民而讴歌,不断奉献有高度、有温度、有色彩、接地气的新闻佳作。”翻阅孟民的这本新闻文学作品选,也正印证了尹维祖先生的这段话。一个记者的人格魅力、职业操守、文字修炼,都映现在这条《心中流淌的河》中。
孟民的这条新闻之河,发源于五丈原下。孟民是五丈原人,五丈原是诸葛亮这颗智慧之星陨落之地,这块宝地出人才。上世纪80年代,孟民这个五丈原镇的“土记者”就在新闻界崭露头角。他的新闻作品不时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小小五丈原出了个大秀才!他写的《西瓜王乐当教书匠》捧回了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这个奖项含金量不小。后来他被录用为宝鸡日报记者,我们就为一张报纸打拼着,也成了同事和战友,他叫我“老吕”,我叫他“老孟”。孟民脸上常常挂着笑意,很少与人争执,一双眼睛豁亮豁亮的,一看是捕捉新闻的好料子。
那个时候的媒体人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却很充实很快乐。孟民对新闻事业十分忠诚,只要有了线索,不论白天晚上他都会闻风而动,顺藤摸瓜。让我记忆很深的一件事是,2012年8月,我在担任总编辑时,宝鸡援藏干部张宇因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噶尔县委书记的岗位上,孟民最早得到了这一信息,晚上九点找到值夜班的我,主动请缨要去青藏高原挖掘张宇的事迹。从拉萨下火车后到噶尔县要辗转上千公里,我深知此次采访十分艰辛,可一看他坚毅沉着的神情,只得答应他去采访。他强忍着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昼夜在拉萨采访。有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还没有张宇在基层一线的感人事迹,要求去阿里噶尔县继续采访。我被他的精神感动着,叮咛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采访任务,他回答得铿锵有力。噶尔县平均海拔4500米,内地人难以适应高海拔缺氧环境,而孟民克服着心慌气短、流鼻血、整夜睡不着的高原反应,找寻着张宇留下的足迹。刚采访完,他顾不上休息就写出了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雪域高原好书记》。这篇通讯就发表在《宝鸡日报》头版头条,这是全国第一家报道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张宇事迹的通讯。此稿获得了当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回到宝鸡后,孟民还写出了张宇事迹的系列报道,全市很快掀起了学习张宇的热潮。
在大家的记忆中,孟民整天都在跑新闻,所以他是高产记者,多少年在报社写稿篇数都创下了第一名的好纪录。消息是记者的看家本领,看一个记者水平高低,不妨从几百字消息看起。孟民的消息简洁干练,从不拖泥带水或云里雾里地绕圈子。
这里还要一提的是,孟民是多才多艺的“杂家”。他善于思考,乐于研究,撰写的新闻论文,对同行报人有指导、有借鉴。《地市报如何搞好舆论监督》《地市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策略研究》《从偶发事件看党报舆论引导》等,有证据、有分析、有思考,对党报等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他写的评论一矢中的,逻辑严密,选题新颖,文字精悍。
孟民上学时虽是理科生,但对文学却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初就与文学青年组成了文学社,虽然困难重重,但始终坚守文学梦想。他同许多记者一样写出的散文、随笔,流淌着真善美,富有大散文的色彩。《心中流淌的河》写的是他村子旁边的石头河,文中写道:“石头河是走下太白山的仙女,她用饱满的乳汁哺育了两岸百姓,河道两岸一马平川,稻田如一方方明镜……”也许由于从事新闻职业,文学一直是他的副业,这也让人有些遗憾。岐山少了一个大作家!但人生只能挖一口深井。
作为记者的孟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管岁月如何更替,我想,浸润在骨髓中的那条精神之河永远流淌在他的心中,也流淌在新闻人心中。
(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宝鸡市文联主席,曾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