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千阳有个安化村
杨江海
  安化,这个名字很响亮。
  只要你打开百度,搜索“安化镇”,就会发现:宝鸡毗邻的甘肃陇南市有安化镇,就是遥远的广西也有安化镇。前一阵子去湖南,市面上销售一种茶叶,叫安化黑茶……看来,叫安化的地方不少。这里,着重给大家说一说千阳的安化村。
  安化村地处千河谷地,曾经是商周“安夷官道”,秦“回中道”,汉“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趁机占领陇右,河西大片地区沦陷。公元763年,吐蕃大军长驱直入,攻占了长安。唐朝名将郭子仪等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收复了长安。公元764年,吐蕃企图再次侵犯长安,郭子仪受命御敌,多次打败敌军。灵台西原(今甘肃泾川境)一战,大破吐蕃军队,斩首5万余级,生擒万人,俘获士女牛马数不胜数。
  前线战事不断,后方保障吃紧,这么多的战俘怎么办?朝廷下旨,在千陇一带安营扎寨,设防在千河南岸。这里依山傍水,民风淳朴,自然祥和,正是实施“归安德化”策略的好地方,也是“安抚教化”战俘的理想场所。于是,就有了安化这个村子,有了上安化、下安化两个自然村,也就有了宋《元丰九域志》的记载:“汧阳有安化镇。唐广德以后置,以御吐蕃。”从此,这里有了官路,有了驿站。
  据《千阳县志》记载:“唐贞元三年(787)九月,吐蕃兵大掠汧阳、吴山、华亭。杀老弱,或断手凿目,驱丁壮万余悉送安化峡西,分隶于羌、浑;众大哭,赴崖谷死伤者千余人。”这个苍凉悲壮的史料,又给“安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到明代,推行里甲制度,“安上乡居县西,辖安化里。”清康熙年间,隶属和睦里。民国初,里更区,为第四区,后又划入合作乡。新中国成立后,行区乡制,划归柿沟区三泉涧乡管理。1956年撤区并乡,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名“裕华”,寓意村民安居乐业,村子富裕繁华。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安化村子的南边,群山连绵,人们称它为南山。在群山怀抱中,有一个燕家山。距今2561年前,这里出生了一位先贤,即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燕伋。先贤的后裔,世居下安化,已经传到82代。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安化人勤劳勇敢,忠厚善良,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已故名老中医张德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乡贤温学儒,尊祖继统,教化乡里;老农解皂保,首任支书,艰苦创业;烈士吕乃信,执行公务,以身殉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建设时期、和平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离开故土,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传承多年的地台社火、马社火四邻有名,祖传的灯影戏班子唱遍千陇,自导自演的秦腔戏一度轰动乡野,青年篮球运动队驰名赛场。男女劳动力齐上阵,兴修麦峪沟水库,修筑跃进渠,治理千河,平田修地,植树造林,样样走在前头。
  安化村面临千河,滔滔河水浇灌着千亩粮田,河滩地一年两熟,广种小麦、玉米和油料作物;桃花米濒临失传,在安化人的手里稻香四溢;南塬上的跃进渠水,冬暖夏凉,使“旱腰带”变成水浇地;千阳“三峪”之一的麦峪,虽说地处沟坡,所产小麦质优味香,曾为贡品。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安化人的许多奇迹。上世纪60年代,辣椒种植形成气候,村村组组有烤炉,出口换外汇;上世纪70年代,这里大面积扦插育苗,成为千阳的林木育苗基地,大批量的成材原木,为农户改善房屋提供了充足材源;上世纪80年代,小麦、玉米、高粱制种创出品牌,众多科研人员蹲点示范,推广全县;上世纪90年代,户户植桑养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进入21世纪,安化人适应市场变化,川道灌区种植大宗蔬菜,无公害蔬菜走进城市商场,摆上百姓餐桌;富余劳动力,外出搞劳务,凭本事创业,有的就近进工厂上班,下班回家照顾老幼,增收家务两不误;引进技术和人才,从事奶畜、果业生产,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建起土法榨油坊,生产的菜籽油品质优良,市场看好。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安化人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安化村人多地广,是水沟镇第一大村。村上连年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每逢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走访慰问,吃百叟宴,照全家福,办互助幸福院。建起村史馆,经常对村民进行爱党爱国爱村教育。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办起村卫生室和健康小屋、农家书屋和法治长廊,设置了小商品、农药、化肥、种子等超市,与金融、保险、通信等行业联办服务点,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开办扶贫扶志学校,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