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礼乐中国赫赫宗周
王向辉
  孔子曾经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位老夫子一生的追求就是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就是约束自己,达到内圣;复礼,就是恢复周礼。所以,孔子当知道有人用他的时候,兴奋地说:“吾其为东周乎?”
  武则天也把她所建立的王朝命名为大周。周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理想王朝,因此历史上以周礼治国、以周为国号的国家还有一些。这都证明了西周社会的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夏商两代,历史久远,面目模糊,夏代至今仍然是西方学界所怀疑是否存在的国度,商代虽然有甲骨文的出土证明时代的存在,但除了殷墟,似乎可见的东西也是吉光片羽,商人的遗存,青铜器之上总是充满着神秘和可怖的色彩。也就是从周开始,中国人似乎从野蛮进入了一个文明时代,这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周代是一个有温度的时代。
  有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说的是周文王出生之时,有凤凰在山坡上鸣叫的祥瑞,《诗经·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西周进入文王武王时代,从而开始伐纣灭商的象征。
  周这个字,在金文中是农田的象征,这是一种主流观点,当然也有一种异说,认为周这个字是代表祭祀,如果我们赞同主流农田的观点,那我们可以说,从周代开始,我们国家进入了农耕文明的时代,农业是一个国家建立的基础。
  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农神。《史记·殷本纪》记载,“后稷降播,农殖百谷”,因“稷勤百谷而山死,有功烈于民”,而被推戴为农业的祖先。中国一直以农立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种族繁衍。
  周文王在与殷商的对抗中,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战略优势之后,从岐山迁都沣河流域,建立丰京,诗经称之为“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但他壮志未酬身先死,武王继位,建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京,丰镐二京成为双子星座,镐京由此成为西安1100多年建都史的开始,这一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为公元前1046年。西安三千年的建城史也是从此计算的。
  周,对现代社会最大的贡献是礼乐文明,中国人在西方世界面前总喜欢强调东方的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礼乐的概念就来自西周。
  周公面对诛灭殷商、统治天下的需要,“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马上打天下,安能马上治理乎?周公给出的答案是,用礼乐宗法制度。
  今天我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既读孔孟之书,必知周公大礼,也把男女结婚说成行周公之礼,这都说明周公制礼,是来自于对中国人文明的塑造。
  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民为邦本”等治国思想无不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周人用“尊尊、亲亲”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巧妙地把中国人的血缘家族推导为家国合一的崭新政权模式,让家国意识成为中国人身上永不褪色的印记。
  中国,这个词也在西周初年形成了。出土于宝鸡、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当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这个词语。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寻找故乡应该从关中这片土地开始。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周代更多的遗存是青铜器,何尊、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墙盘、虢季子白盘多出土于陕西宝鸡地区,因此宝鸡特别建有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自从文王武王伐纣,建都镐京,历经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王这十二位周天子,成康时代,号称“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天下大治”;周昭王开拓了周国的南土疆域,他溺死于汉江滚滚的波涛之中;周穆王有个外号叫“周代乾隆”,喜欢游猎,因此留下了他西游,并与神秘的西王母相会瑶池的传奇故事。李商隐有诗歌说“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可以说穆王是早期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拓荒者。
  西周晚期的周厉王因为不让老百姓说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派遣特务监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以致百姓只能道路以目。厉王更在国内推行专利政策,惹得天怒人怨,最终忍无可忍的国人发动暴动,用简陋的农具赶走了这个狂妄暴虐的周天子。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841年,史称国人暴动;这件事发生在镐京城,这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前,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最准确的最早纪年的开始——前841年载入史册。
  厉王之后,一度出现“共和”的特殊局面,其后即位的周宣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出现了西周中兴的一段美好日子。我们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据研究,其中有30篇左右可能描述的就是宣王时代西周社会的风貌,《诗经》也被认为初步形成于宣王时期的大臣尹吉甫之手。
  可惜,宣王儿子周幽王即位之后,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尽人皆知。其实,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严肃的历史学家看来,只不过是一场虚构,但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政权如果失去信用,那亡国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城,周幽王和褒姒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安作为西周首都的历史从此落下帷幕。
  (作者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先秦史博士。)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