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序培
备受关注的“六维.宝鸡作协文学奖”颁发两届后,资助人寇明虎开始受到关注。令人钦佩的是他从风华少年到花甲苍生,从一贫如洗到事业有成,始终没放弃对文学梦想的追寻。
古人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寇明虎就是这样能文能武,他征战商界,构建起了自己的“钛业家园”,出品的钛设备享誉国内外;他耕耘文坛,用文字颂咏生活,坚守“文心”三十载。他的诗文时常见诸报端,随着诗集《岁月印痕》的出版,人们对这位笔名“贯愚”的省作协会员、市作协理事有了更多的赞誉与肯定。
扶锄办社淬“文心”
上世纪50年代末,寇明虎出生在马营镇永清村。他的父亲是一位铮铮铁骨的抗战老兵,虽没能给他安逸的童年和富足的生活,却将不屈和坚韧的性格栽植在他的血脉里。
生活的贫困没有压制住他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热爱,他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高中时代,语文老师董万青上课时经常让他示范诵读,课文里那些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悄悄地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高中毕业后,寇明虎回到家中开始务农,在吆牛种地之余,他对读书、写作有了更狂热的追求。每天下地干活,身上总装着几本小说、诗集。耕作之余,他会蹲在田间地头,随手记录下脑海中闪现的诗句。
在手握锄头之余,他眺望文学的灯塔,心头奔涌着一股股热浪。1978年,他和一群文学青年成立了一个民间文学组织——溪流文学社,用每人每月五毛钱的会费,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然后大家轮流传阅。农闲时大家再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创作技巧。那时宝鸡曾办过一个文学讲习班,经常邀请贾平凹、商子秦、李君等著名作家讲课,寇明虎和文学社的几位青年带着苞谷面馍、骑着自行车从下马营赶到市里听课。讲座大多是晚上,听完课骑着车子回到村子时,已经是下半夜了。
弃文从商勇担责
时任《宝鸡文学》编辑的李君看到寇明虎对文学的热爱,并从文字中觉察到这位文学青年的写作潜力。诗人商子秦也从厚厚的投稿中,留意到了这位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两人爱才心切,为寇明虎争取到了鲁迅文学院的入学进修资格。面对这张充满诱惑的通知书,寇明虎陷入了两难抉择。在文学与生存的冷热交织中,他要考虑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一番挣扎后他选择了留下。
没有人质疑寇明虎的抉择。从饥馑迷茫的少年时代,到中年打拼的商海漂泊,他吆牛种地、修水利、掏大粪、装火车,到当村长、下海办企业,多年的奋斗,他保障了家人的衣食无忧,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还安置了几位残疾人在公司上班。2008年被市政府授于“创业之星”称号,还曾当选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锦衣归来续“文脉”
2016年11月,寇明虎找到新当选市作协主席的李君,提出要每年拿出一笔资金,奖励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的本土作家。此时的寇明虎,头上顶着宝鸡市六维特种材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宝鸡钛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及市钛业协会副会长的光环。看着这位交往30多年的企业家文友,李君感动不已。此后,寇明虎把企业交给侄子管理,自己重返文学创作,他除了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文学活动,跟中青年作家一起听讲座、谈创作,还积极支持宝鸡文学事业的发展。几年下来,他已创作诗词作品近千首,累计向各类文学活动资助20余万元,帮助更多人实现文学梦想,丰盈文学追求。
三十多年间,寇明虎尝遍人生的艰辛和不易,在七十二行中不停地变换身份,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在采访中他动情地说:“虽已花甲,但文学创作的激情还在,以往所经历的人和事,会不断从脑海中跳出来,促使我书章谋篇,在一路行吟中镌刻属于自己的文学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