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卉
相信每一位初见苏龙的人,都会为他的瘦削干练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他在司法机关从事办公室服务工作近二十年来“锤炼”的结果。然而与他熟络后,大家又会被他儒雅谈吐和丰厚学识所折服,这是他二十多年来与他挚爱的诗歌朝夕相处“熏陶”而成的。
在工作之余,苏龙将自己更多地沉浸在诗歌中,他的诗不仅发表在《十月》《星星》《诗探索》《草原》《延河》等刊物,还连年入选年度诗歌选集;他将“中国红高粱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全国性大奖收入囊中,还被评为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之星。苏龙坚持着以作品说话,全力诠释着“一个真正的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从黄土高原走来的“少年郎”
上世纪70年代末,苏龙出生在甘肃华亭一个叫雷家沟的村庄。少年时期的物质贫乏,并没有影响苏龙的学习,那时的他常向家乡的诗人马路明借书来看。当他边放牛边读海子的诗歌时,就被那天马行空的诗情诗境所吸引。“那时候我就在想,诗歌原来可以如此让人神往头顶的星空和外面的世界”,苏龙谈起当年的感动至今仍记忆犹新。
阅读了大量诗歌及文学著作后,苏龙自然也写出了不少心情文字,自从高中二年级在《平凉日报》发表了处女作《亲情》后,他那颗崇拜文学的心更加激情澎湃。从此以后,无论是在西安求学还是在宝鸡工作,苏龙都没有停止过阅读和写作。
从黄土高原一路走来,有尘土飞扬、有秋风落叶、有漫漫风雪,而一路的风花雪月显然无法“埋没”他那颗敏感而善良的心。2000年后,因工作而定居在宝鸡的苏龙,生活开始了全新诗篇。对苏龙而言,他的创作灵感更多地来自日常所见,他的眼睛和心无可逃避地关注起周围的事与物,他的诗歌中喷薄而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热情,他把诗歌的道义与担当变成了一种自觉。他在诗中写道:霜落在三叶草上/那些至今翠绿的三叶草上/霜落在三轮车夫的棉帽上/那些进城卖菜的三轮车夫的棉帽上/霜落在夜里/落在那个圆圆大大的月亮里……其实,那霜真正落在了远离故乡的游子心里。
仰望天穹的“武举人”
苏龙的诗歌对现实呈现一种自觉的道义担当,他的目光向下,精神却始终向上。写作中的苏龙如此,现实中的苏龙更是秉承警察的正义与担当。有一年冬天,苏龙在公交车上突遇“状况”,他挺身而出,一举抓获了4名小偷,为受害人挽回了3000元的经济损失,他因此被本单位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被省司法厅评为先进个人。文友们得知后,纷纷对这位身手不凡的“武举人”肃然起敬。
都说诗人是“聆听无底深渊声音的人”,他们被羁留在大地上,仰望天穹,苏龙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心灵在现实的上升和不断追寻中穿越,不屈不挠地探求生命的本真。正如他在《青铜吟》中所写:“春风已两手空空站在春天的门槛/而青铜庄严,高悬明月/照着故乡的羊圈,照着梨花白茫茫一片/照着那个煽风点火的铜匠/他右手握着周时的锤,左手擦着秦时的汗。”
在宝鸡生活近二十年,苏龙对这里的依恋与感怀,与日俱增。他的目光一次次停留在北首岭七千多岁的彩陶上,停留在映照出匆忙背影的渭河边,还有秦岭山中随夕阳就快要落入夜的容器的满山红叶……在一首首诗中,他浓墨重彩地深情描摹着。
“我肩上扛着阳光、清风/我脸上荡着喜悦……”这些让人细细品味的诗行中,苏龙以担当的姿态,描画着身边多彩的风景,也捧出了藏在心底的那份真情。“你要原谅我的自私/在这世间,我不能只爱你一个人/我要去爱田野一颗颗麦子、一株株玉米和土豆/甚至要爱这世上的苦难/爱这其中的人群/尽管我的爱很小、很小……”凭借这首《我不能只爱你一个人》,苏龙被评为了“梧桐花全国诗人联展月度最佳诗人”。是的,他的爱很小,然而,却如此出色。
孜孜以求的“苏学士”
以诗人自居的人很多,但要成为“真正的诗人”,却是不易的。“我敬畏诗歌,由来已久。”苏龙回首坚守三十年的初心,总是侃侃而谈。他对诗歌的热爱到了痴迷的境界,多年的阅读写作使他变得更加注重细节,如今,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修改很多遍才会满意,而且写作至今,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阅读,只有大量的阅读,阅读一切经典的诗歌,然后静下心来写作,真正的诗人是要用作品说话的。”苏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苏龙每天都坚持阅读,在宝鸡诗歌圈的文友都称他“苏学士”。多年的写作,苏龙的诗歌取得了不俗成绩。一首首诗作发表、入选诗集,一次次捧得奖项、获得荣誉,他把业余生活全部投入了他深爱的诗歌。西南政法大学李安娜教授读完苏龙的诗歌后称他是“人民的诗人”。安徽师范大学杨四平教授读过他的诗作后表示:苏龙诗歌为普通读者所喜爱的诗作,是因为它真正地适应了我们的这个时代。我在其中看到了诗歌作者的思考,虽然未必深刻,但契合绝大部分人的心灵。
一个精神的写作者总是要追求卓越,追求突破的。苏龙是有诗歌抱负的,当文友们期待他的冲刺和突破时,这并非是对一个喜欢的诗人抬高了要求,而是多年来他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与经验。苏龙在诗中不止一次地袒露着心迹:“站在繁华的都市/我身后站立的是我故乡的大山、河流/和土豆一样朴实的父老乡亲/我将用我的笔去书写他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