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鲁台》演出剧照罗晓洁摄 魏爱云
“岁岁海棠落又开,
年年燕子飞去来。
一挑土生万挑土,
方有今日望鲁台。”
随着燕伋手捧书卷端坐土台正中,众人从四方迎上,恭恭敬敬地拜伏在高台之下,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在悠扬的伴唱声中圆满落下帷幕。10月28日,这部剧在市区宝烟俱乐部有一场演出,当我走出剧院,呼吸着秋夜清爽的空气,仰望那浩瀚无际的苍穹,我仿佛窥见伟岸高大的燕伋在历史星空熠熠闪烁,享用一顿精神大餐之后的满足感涌遍全身。
望鲁台,位于千阳县城西关裴家塬上,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燕伋所筑。燕伋是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人,青年时拜孔子为师,一生三次赴鲁,后回渔阳设教18年。他遵循老师孔子有教无类原则,广收门徒,大力传播儒家学说,为秦、陇、川、滇、宁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儒家学说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燕伋辞世后,唐代封“渔阳伯”,宋代封“千源侯”,明代追称其“先贤燕子”。由于他设坛执教期间思师心切,每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眺望鲁国,日积月累遂成望鲁台,被后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陕西省命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阳县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就是以此历史为背景,再现了燕伋尊师重道,首开儒家文化进入西秦之先河的历史担当,彰显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全剧截取了燕伋“三次赴鲁”“渔阳设教”“路不拾遗”“铁肩道义”等一生中的重点片段和典型事件,着力塑造了他坚定理想信念、不计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和西秦人特有的忠厚、执着和坚韧。
这是一部由千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县文化和旅游局倾心打造、县人民剧团精心排演的秦腔历史剧,是宝鸡市参评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剧目。该剧布局巧妙,情节曲折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全剧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千阳先贤燕伋和名胜古迹望鲁台的历史故事为原型,采用秦腔艺术手法,以燕伋“三往三返”鲁国为剧情主线,按辞归、筑台、辨银、授业、论道和悟台六个场景,将燕伋的憨厚实诚、孔子的仁道睿智、壤驷穗的聪慧贤良等剧中人物性格及形象刻画、演绎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观众过目难忘。
该剧的舞台效果亦很高雅唯美,意境淳朴悲壮,唱白诗意、含蓄、耐品。如开场时,剧中人还未登场,幕后一曲“岁岁海棠落又开,年年燕子飞去来,一担土生万挑土,方有今日望鲁台”的合唱,诗情、画意都有了,给观众留下了美的享受和遐想的空间。紧接着传来燕伋之妻壤驷穗的传书:“燕伋,豆田荒矣,等你回来播种啦;燕伋,麦田荒矣,赶紧回来播种啦……”幕后含蓄而温情的道白(传书)让人疑惑顿生:豆田荒了?麦田荒了?凡有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豆和麦可不是一个季节的农作物,燕伋妻子怎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呢?直到燕伋在向孔圣人辞归时对老师解释:“她书中么,豆田不是豆田,麦田不是麦田。催我播种的,也不是豆苗麦子,而是催我亲力亲为,三个两个,木犊娃娃,小娇生……”这一刻,孔圣人开怀,观众恍然大悟。又如“论道”一场里,孔子在回复了燕伋的三个疑惑后抚琴而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曲未了,油尽弦止,孔夫子驾鹤西去,燕伋泣不成声……
于我这个假票友而言,观秦腔《望鲁台》,与其说是欣赏一场淋漓酣畅的秦腔剧,倒不如说是享受一场诗意浓郁、润泽灵魂的文化大餐。
文艺作品以文化人、启迪教化的功能是其成功的要义之一。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加深了对千阳历史遗迹、旅游景点“望鲁台”的了解,同时,它更成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千阳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作者系千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