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成功建构新农民形象的典范
——评秦腔原创现代剧《周原儿女》

  ◎张姻
  秦腔原创现代剧《周原儿女》以主人公雪儿的事业与爱情两条线索为主线,以具有陕西特色的方言、秦腔为依托,勾勒出了以雪儿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形象。这种新农民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剧作家对当下农民群体的关注,也是剧作家对新农民形象的一种想象与建构。在演员、灯光、舞台设计、音乐的共同配合下,《周原儿女》这篇“命题作文”实现了对新农民形象的塑造。从塑造新农民形象来说,《周原儿女》既延续了陕西作家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又体现了时代对新农民群体的呼唤与要求。
  对陕西文学稍有了解,就可以感觉到陕西作家对足下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农民的偏爱。《周原儿女》的创作,延续了这一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现代化,又该找寻何种身份认同,这是农民成长为新时代农民不可回避的难题。《周原儿女》对这一问题作了自己的解答。即现代化背景下,农民需要解放自身观念,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立足于脚下的土地,建设新农业、新农村。
  从现代化背景下农民的生存出路这一角度来说,女主角雪儿的选择道路是有必然性的。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需要。她也是编剧关于现代化新农民的全部想象。在当下,普通大学生毕业后的两条大路是“考路”和“闯路”。走“考路”的人是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制,如剧中的刘飞。毕业之后,他便一直劝雪儿听从他的安排在银行上班。走“闯路”的人基本上去“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打拼,如剧中的陈刚。同是经济学毕业,陈刚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去城市打拼,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以另一种方式建设家乡。但当陈刚选择去城市打拼的同时,他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如何发展家乡的农业,也不在于如何建设农村。而事实上,他已经抛弃农民这一身份而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了。放弃这两条大路而选择当农民、建设农村的人寥寥无几。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雪儿这一新农民形象具有了启示性意义。雪儿出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虽然百般不愿,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最初,雪儿不愿意回乡是因为她觉得当农民丢脸,对农民这一身份没有认同感。但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雪儿看到了农民同样是建设国家的主体,看到了种植粮食、发展农业是中华大地悠久的传统。因而她选择了利用科学知识开设猪场、科学养猪,带领着家乡的农民一起奔向小康生活。分析雪儿这一形象,可以发现,在编剧的构想中现代新农民形象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是知识分子,一是农民。20世纪90年代在学界兴起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热潮,进而引发了学界对知识分子的重新讨论与定位,并将知识分子定位成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良心”。这一群体不为社会意识形态及物质利益左右而着眼于社会的良性运转,但这一讨论更多地停留在了理论认知的层面上。《周原儿女》中雪儿这一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的设想。即知识分子除了需要具备上述的条件外,还需要一个切实存在的民间岗位,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
  时代在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要依靠农民,依靠科学知识,这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但拥有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农民这一身份缺乏认同感。因为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农民这一身份容易被认为是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低、没有前途的象征。这是农业发展的困境,这种困境靠传统农民的力量是无法打破的。这一困境的打破需要新生力量的介入,这一力量就是知识分子。因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农民这一身份的认同问题。对农民这一身份具有高度认同感的要数《创业史》中的人物群像。无论是梁三老汉还是梁生宝,他们都对自己的农民身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为此自豪。这是当下我们所缺失的。《周原儿女》试图以雪儿的道路选择及其思想转变为媒介,唤醒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剧中的雪儿在成长的道路上,看到了农民身上拥有的质朴与纯真的美好品质,实现了对农民这一身份的认同。即在科学知识的介入下,新时代的农民并不是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低下、没有前途的象征。他们是怀有对故乡、对祖国的深爱,而立志用科学知识建设农村的栋梁,可以说,剧中成功地建构了新农民形象的典范雪儿。当然,帮助雪儿实现这一身份认同的还有她的爱情。
  总的来说,《周原儿女》将目光聚焦农民,延续了前人对农民出路的探索,看到了新时代农民形成过程中存在的身份认同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