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餐 “托”起老人幸福感
9月29日上午10时,家住市区新建路华厦小区78岁的王春燕老人穿戴整齐,走出家门。院子里,两个和她年龄相仿的老人已经在等她了。3个人有说有笑地来到离小区不足500米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她们不紧不慢地锻炼、聊天,吃完午饭后还要在休息室睡个午觉,下午再唱唱歌、打打牌,等吃完晚饭,才意犹未尽地回家。“小娃娃上托儿所,这里就是我们老年人的‘托老所’,我们老年人待在一起很快乐!”王春燕老人快言快语。
同一天,中午11时40分,在市区十里铺街道斗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多位老人围坐在餐桌旁,等待服务人员把餐盒分发到每个人手中。记者看到,当天的午餐是米饭,两素一荤的菜分别是西红柿炒鸡蛋、香菇青菜和土豆烧鸡块,每个老人的餐盒里还盛着冬瓜汤。88岁的赵秀珍老人说,以前自己住,吃饭能凑合就凑合,“到这儿3个月,每天热菜热汤,我都吃胖了!”老人指着自己紧绷的外套笑呵呵地说。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在我市,60岁以上人口总数已达到65.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7.3%。如何实现这个群体的高质量生存,我市从一碗热饭开始,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为老服务新模式。2018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加快发展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实施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全力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推动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试”出养老新模式
两年的试点改革,让我市的为老服务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农村幸福院实施星级评定,在已建成1139所幸福院的基础上,按照城市社区老年人口数量、服务半径,科学规划布局,分别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到今年底,将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32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将达到81%,两年累计投入资金8300余万元。
除了硬件设施全面升级外,我市还加大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培养和社会化培训力度,实施了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亚太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两所市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计划用两年时间集中培训护理人员5600人次。同时,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约定的定制服务,提升为老服务的质量。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按照“1243”工作计划,同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等十大类28项工作,力争到明年改革试点期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银发”闪耀夕阳红
一碗热饭,托起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底线;由一碗热饭延伸出的助老“温度”,则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进步和文明。如今,在我市,福泽老年公寓、福乐老年公寓等一批为老服务机构率先介入,成为关爱老年群体的先驱者。
在新建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赵会芳告诉记者,目前,中心每天来活动的老年人有35人左右,大都身体健康,能自由活动。老人每天在这里打乒乓球、下棋、结伴聊天,午餐、晚餐两餐共收费10元。“我们是通过购买服务承接中心的运营,场地是社区提供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有4人,说实话,单算眼前的经济账并不挣钱。”赵会芳说,“最近,我们在社区老年人中间开展了调查,其实,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还有很多,像家政、按摩、康复训练,甚至送餐服务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为老人服务,就一定能够扩大服务群体,为更多的社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这个事更长远。”
记者了解到,我市采取当年建成、次年投用的方式,确保已建成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安全、合理、有序投用,目前,2020年以前建成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投入正常运营。市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已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县区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激励各县区进一步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加大投入,充实、加强基层养老工作力量,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力争把这件顺民心、暖民心的好事落细落实,让全市老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