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把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的凤县实践
田俊雅
  9月2日,投资5.3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凤县。该项目由西安天一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计划在凤县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植物提取生产线、保健食品生产线、特医食品生产线。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凤县绿色转型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地处秦岭腹地的凤县,曾经是全国闻名的四大铅锌基地之一,但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靠山吃山”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良好的生态才是凤县真正的发展命脉。凤县人未雨绸缪,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把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把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怎么转?凤县决策者提出:变思路,从一味索取变保护为先。为保护生态,凤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先后关停了数十家工艺落后的工业企业,对现有的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目前,已有震奥鼎盛等3家矿山进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标准通过国家园林县城复检验收,跻身首批“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高质量发展实验区”。2020年,生态环境部“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现场核查中,凤县位居西北地区4省区6县总分第一名。
  绿色转型从哪里突破?凤县人以全域旅游为切入点,从矿业一元独大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全域旅游+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多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以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重点,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凤县先后建成3个国家4A级景区和3个3A级景区,凤县革命纪念馆、工合运动旧址、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航天六院工业遗址相继对外开放,《彩凤新声·梦幻凤凰湖》山水实景剧、《凤飞羌舞》大型羌文化史诗剧享誉省内外,带动形成了红花铺镇等特色旅游主题镇和2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域旅游体系初具雏形。2020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7亿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以特色化、融合化为方向,推动特色农业增收增效。建成大红袍花椒、高山无公害蔬菜、中药材、中蜂养殖和林麝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全县大红袍花椒年产量达到4300吨,中药材留存5.5万亩,中蜂突破8万箱,林麝养殖规模达1.85万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同时,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带贫模式,成立村级集体经济联合社66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个。全县共有7519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圆满完成4584户14458人脱贫、40个贫困村退出的目标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0.4%下降到2019年底的1.01%。
  以生态化、新型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凤县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和留凤关循环经济园区为承载平台,在传统产业中优存量、提质量,在新兴产业中扩总量、提效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2017年以来,实施重点企业扩能技改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21.9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植物提取和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超顺铸业6万吨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引进陕西汉和新材料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年产值达4.5亿元,利税5000万元;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特色示范工业园区。此外,设立2000万元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和1000万元融资担保基金,与深圳达仁集团合作设立1.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建立了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环境美起来,凤县的一个个小乡村成了“网红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火。如今,凤县有农家宾馆44家、农家乐300余家,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农村5000余人就业。令人唇齿留香的干脚棒、鲜嫩水灵的时令蔬菜、麻香四溢的大红袍花椒等特色农副产品,既满足了游客的味蕾,也鼓起了农民的腰包。
  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凤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市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2%,高于全市13.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214元和6287元,同比增长5.3%和4.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优势为凤县群众创收增收带来无限商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转型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路子,正孕育着凤县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