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蒲峪河孕育出的坚强
文雪梅
  那条河在我的心里流淌了很久,从古丝绸之路驿站——关山松林沟出发,像一条蜿蜒逶迤的长龙,为着一个醇香而绵长的梦想,又从我们的脚下展开,缓缓东流,千里奔波。
  家乡在关山脚下的山坳坳里,连绵起伏的关山近在咫尺,葱葱郁郁之间,云雾缭绕之下,美丽的村子掩映其间。村子叫铁塬村,村里的老人称呼她蒲峪川,而那条河自然就叫蒲峪河了,古名“扑鱼河”,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妥妥当当,让人舒畅。
  “美不美家乡水。”一条河就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见证者,是家乡的代名词。陇县的蒲峪河河水清澈见底,恰似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着村子里的过去、今天和明天。蒲峪河更像毫无索取、只知奉献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让旱涝无常的蒲峪川成了宝地。
  穿越历史的硝烟,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破西周都城镐京,西周亡。秦襄公带领这里的秦族人,汲取蒲峪河河水的丰富养料,领兵护周平王迁都洛邑,创建东周而战功卓著,受封诸侯。此后,秦襄公就是秦国的第一位国君,陇州,更有了“秦都汉关”之美誉。
  再次回溯,公元前885年,秦的祖先秦非子曾在关山脚下为周王牧马。万马奔腾,聚集关陇腹地,蒲峪河里的汩汩清流,将这些战马喂养得膘肥体壮。从而,这条河为秦非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养马群牧之先河”,功不可没。
  岁月更迭,时光过去了几千年,如今的蒲峪河却仍然为蒲峪川的人们稳稳当当地造福。她盛放了游子漂泊的忧愁,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频繁地闪回我们的梦中。沐浴着精准脱贫的时代春风,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河堤修筑得更加牢固整齐,河两岸鲜花盛开,风景如画。回想过去,我曾在这条河里洗衣服、捉鱼,和村里的人们一样直接或间接地喝着河里的水,一条河涤荡着我的心灵,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与蒲峪河遥遥相望,聆听着河水一路欢歌笑语,深情凝视那条河妩媚妖娆的身姿,感受静水深流、时光清浅,刹那间,心就平和许多。似乎生活中的纠结和忧愁、城市的喧嚣和浮华也会顺着河水流向远方,消失在尽头,纵有再大的波澜,也会付诸东流。
  与蒲峪河静静相望,缓缓淌过的河水,漾起朵朵浪花,她是牵起青春一段记忆的最好方式。彼年,村里一位叫小芳的姑娘因三次高考失利,屡次遭遇打击,一度跌入了精神世界中的万丈深渊。那些日子,她每天蹲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发呆,沉默不语。身旁的树木像撑开的一把把大伞,阳光透过树枝倾泻下来,斑驳的树影在轻风中摇曳,河水一路匆匆而过,谁也不会懂得她内心的落寞和忧伤。家人朋友都很担忧,祖母拄着拐杖,陪她坐在河边,慢慢地说道:“这世上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多年后,她说,是那条河拯救了曾经迷茫、无助而懵懂的自己,冲刷了淤积在心底的阴霾,让她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顺畅、坦然。
  蒲峪河,我至亲至爱的母亲河。当我困了累了的时候,总想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静想蒲峪河的往昔和现状,她曾经孕育了由此崛起的秦族,秦人的坚强、秦人的闯劲,也由此渗入我这个生长在蒲峪河畔的后辈人血脉中。而我同样珍惜的是,来到这里,听听流水声、闻闻花香、嗅嗅泥土的清新,寻找家乡最美的味道,让我心情也蓬勃起来……
  (作者系陇县县委组织部干部、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会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