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令人神往的双桥
◎王甘生
  双桥村位于岐山县城东北三十里处。儿时的记忆中,村庄北面是土筑的城墙,其余三面都是自然形成的山沟,东面和西面的沟较深,两个沟在村子的南面汇合,随后又向南延伸了几十里。村庄的东面有一城门,出了城门就是东西走向的桥,桥的下面是南北方向的深沟,再向东走不到三百米,又是一座东西走向的桥。桥下还是一道南北方向的深沟,村口在东面,出入须经过这两座桥,村庄便以此为名。
  双桥村独特的地形,自然是易守难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邻村的人都来这里避难。村西的沟里,悬崖峭壁上还有明代时期挖的地道,通至五里外的北山上,明着可守,暗里可退。双桥村既像个岛屿,因为它三面是沟且有水,又像艘停泊的船只,因为东西两道沟在村子的南面形成了一个夹角,人居其中,左右逢源,心旷神怡。与村庄东面两座桥相对的便是唱戏的戏楼,戏楼的前面有一块空地,是村民的休闲广场,农忙时间还可用来碾麦子。双桥村还是个红色教育基地,解放前地下党游击队曾在此组织过秘密活动,解放后蒲村人民公社经常在村东的窑洞里召开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干部大会,并把党校搬到沟边的窑洞里。
  双桥村向东走二十里是法门文化景区,向南走不到八十里是五丈原诸葛亮庙,向西走四十里是周公庙景区,在它西南方向、大约不足百里的地方,还有姜子牙钓鱼台,这些文化景点和神话故事,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岐人,造就了一方人杰地灵,也是双桥人讲故事的历史素材。
  双桥村自古人杰地灵,从村庄布局、街道规划到民房建筑,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双桥人有学文的、从武的、出国的、当官的、经商的,传统的七十二行,行行有人,以木匠、皮匠、裁缝为多。双桥村是个美丽的地方,是个令人神往的村庄,那里有流传了千年的神话,有勤劳朴实的乡亲,但世代生长在那里的人们不一定能识得它的真面目,大概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我出生在甘肃,上小学四年级时才跟随父母亲来到双桥,因此对它的观察、体会才更客观。
  双桥村解放后分成了四个生产队,全村上百户人家都是汉族,以王姓和黄姓为主,还有几户姓安和姓陈的人家,村民们都能和睦相处。我们姓王的又分为两支,我们这支有十几户人家,就是人们说的“门子”,小时候村里人称我们门子人为“盐店”,后来听父亲说是因为过去门子的人主要做食用盐业生意,解放后除我家和二爷家外,门子里大部分家庭被划定为地主成分了。
  全国有许多地名叫双桥,四川有,北京有,我成长的这个双桥,在中国地图上根本就找不着,但它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最有意思的是2002年的秋天,送女儿到北京上大学时,居然看到一块醒目的路标牌“双桥”,竖立在女儿学校的路边,女儿风趣地说:“我回老家上学了!”我们都会意地笑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