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安的爷爷李定慈(右) 李云安的父亲李明富 李云安讲述红军标语的故事 在大秦岭深处,有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庄——太白县黄柏塬镇皂角湾村。三伏天里,热浪袭人,村头一户农家院落里却人流如织。这深山农家院里有啥“宝贝”?
“春荒到财东富豪家里去分粮食吃!”十四个斗大的墨字劲透墙土,这就是“宝贝”。85年前的3月15日,4000余名红军雄赳赳而来,气昂昂地在这面土墙上刷下的这条标语,强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
院门前的一棵皂角树下,笔者与屋主李云安交谈起来。没说两句,55岁的李云安却红了眼圈,伸出三根手指:“我爷、我爹、我,三辈人,85年守着这条标语哩。人,忘不得‘根’!”
时光倒转,85年,是什么让老李家三辈人如此执着,如此守望?
一条标语“留”下了老兵
李云安祖籍湖北,参加长征的爷爷李定慈受伤后落脚到太白县二郎坝皂角湾村。
1935年3月,红二十五军两路部队从汉中华阳到太白二郎坝(今属黄柏塬镇)会合长征北上。湖北籍战士李定慈、李定秀兄弟俩就在这支红军队伍里。
初春,春寒料峭,流经二郎坝到华阳的湑水河里,冰凌起起伏伏,碰撞着随波而去。石塔河伏击战,红二十五军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场,李定慈腿部受了枪伤。山高路远,怎么办?按照上级安排,他被安置在华阳一村民家中休养。为了不拖累大部队,李定慈留在了莽苍苍秦岭腹地。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岁月,农家一年四季缺粮,半年之后,伤势好转、把“心”留在红军队伍中的李定慈,决定辞别农家拖着瘸腿寻找部队。
往北走,这是他的信念。山路上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李定慈常常几天吃不到一口饭,但他咬紧牙关坚持走了一百多里。硬撑着走到二郎坝皂角湾村,他腿伤复发,筋疲力尽。这时,他发现了路边财主家祠堂墙上红军写的标语,摸着黑漆漆的大字,他禁不住泪流满面。一番思量,他决定留下来,在标语旁边简单搭了一间茅草房,期待能与部队重逢。
茅草房成了红军标语的“哨所”。顽皮的孩子跑来抠墙土玩,他大声吆喝着把孩子远远劝开;财主家运来白泥翻修祠堂,他挡在标语前,须发奓起,护住标语寸步不让;自家耕牛被牛虻咬得到墙边蹭痒痒,他捡起木棒,抽得耕牛浑身是伤,看到标语完好,他又转身摸着牛身上的伤,眼泪止不住地淌……
时间长了,皂角湾的村民都知道,李定慈是个勤快人,更有一副热心肠,但有个“穴位”——红军标语。谁动了标语,就是动了这个“老倔头”的命根子。
皂角湾山头的白雪积了化,化了积。三十多年后,李定慈的弟弟李定秀辗转找到了哥哥。原来,李定秀当年从二郎坝跟随大部队到了延安,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福建军区任职,他希望哥哥一家人到福建定居。然而,李定慈谢绝了,理由很简单——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秦岭大山里了,现在自己的任务就是守护好他们写的标语。
儿子接力守护“初心”
李云安,1965年出生,在他的记忆中,儿时村里人经常围拢过来,听爷爷李定慈讲述红军的战斗故事。在爷爷看来,红军为啥打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穷乡亲们能吃饱肚子。
1974年的一天,久病的李定慈把全家人叫到标语墙前,使出全身的劲儿“哨兵”般站得笔直,眼中泛着泪花叮咛全家人:“这墙上的标语,讲的是让穷人有饭吃,这就是红军对咱老百姓的好,你们一定要记住,也一定要好好保护标语,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得到。”
没过多久,李定慈与世长辞,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李云安和父亲李明富心上。
李明富变成了村里人眼中的“新倔头”。他几乎是李定慈的翻版,淘气的娃娃往墙上糊泥巴、用木棍戳墙,他瞬间就会黑下脸赶人。1980年夏,山里瓢泼大雨下了20多天,土坯垒的山墙被雨淋得几乎要湿透了,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李明富冒雨抱着木头支住了山墙,又展开蓑衣、斗笠、油毡布,把红军标语盖得严严实实,自己浑身透湿,却望着山墙呵呵地笑。
李明富也同样给大家讲红军标语和红军当年过皂角湾的故事。村里人说,他讲故事的神情像极了当年的李定慈,大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味道;同时,“新倔头”也像“老倔头”一样,那时候村里不通汽车,每年农闲都要到县城去给村上背化肥、背农资,他每次背得最多、最重,与他爹一样是个吃铜咬铁的硬汉子。
李明富守护这条红军标语,不只是因为父亲的遗言,更是因为他认定其中有一种值得铭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千金不换。曾有一个外地游人偶然看到这条红军标语,欢喜异常,意图出钱买下,连墙皮和标语一起铲走。但李明富冷冰冰地撂下句硬话:“多少钱都不行!因为这条标语要留在这里让子子孙孙都看得到。”
1982年秋,一家人准备翻修房子。李明富拆了家里其他所有物件,唯独珍宝般护着这面山墙。老屋旧址上,一溜新房盖起来了,三面青砖一面土坯墙,红军标语在土墙上显得更加醒目。
孙子带领乡亲摘“穷帽”
时光荏苒,李明富在2008年也去世了。如今,李定慈之孙、李明富之子李云安,在村里人眼里,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红军标语纪念馆”义务讲解员,一个是村党支部书记。
第一个身份的工作地点在“小家”之内。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条珍贵的红军标语,太白县文化馆根据李云安家的地形,在山墙边修了三面围墙又加盖了屋顶,给标语装上了有机玻璃罩,将这里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一名24年党龄的老党员和李定慈之孙,李云安义不容辞成了这里的义务讲解员。在这间祖屋,或者说纪念馆之内,李云安经年累月讲述着红军和爷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年感染着上万人不忘初心。大家听着无不肃立、反思,甚至眼含泪花。
第二个身份的工作是为了“大家”脱贫致富。作为村支书,他生长在皂角湾村,眼看着这里坡地高达80%,到处都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村里一半人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心里着急啊!这些年,他想方设法通过养殖、种木耳、卖土特产,依托红军标语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等途径,为这些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开了致富的门路。2018年,全村59户贫困户49户顺利脱贫;次年,村里通过上级验收,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在李云安的带领下,和“穷”这一仗,皂角湾村又打赢了!
2020年7月初,太白县皂角湾村被国家列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红军当年书写的标语更加珍贵。
“‘红军和共产党人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爷爷当年讲得最多的话。”李云安指着墙上的红军标语说,与其说这条85年前的标语是“宝贝”,还不如说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才是真正的“宝贝”。